1、今年创新药有了较大的涨幅,近日回调,可以上车吗?
今年创新药板块表现强劲但近期出现回调。以下基于市场动态综合分析回调原因、估值水平、中长期前景及投资策略,帮助判断当前是否适合“上车”。
1. 回调原因:短期获利了结与估值担忧,资金面因素:部分资金因担忧短期高估值而离场,导致板块连续调整
2. 当前估值水平:回调后港股更具吸引力
港股创新药估值低位:港股医药指数PE跌至27.35倍,长周期较低分位数,远低于A股创新药的49.6倍。显示回调后估值回归合理区间。
A股估值偏高:A股创新药交易拥挤且估值较高,部分个股存在泡沫风险,需谨慎介入。
3. 中长期驱动因素:支撑板块上行逻辑
政策红利持续: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医保局将发布丙类目录覆盖高价值创新药,地方政策(如天津、上海)加速审批流程,降低患者自付比例至30%以下。
基本面改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7.23%(2024年达672亿元),2025年1-5月国产1类新药获批13款;AI技术降低研发成本45%,商业化加速推动头部企业收入增速超30%。
国际化与技术突破:2025年一季度出海交易金额超369亿美元,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国产创新药如PD-1/VEGF双抗刷新出海纪录(潜在金额60亿美元),标志中国创新药向“Best-in-Class”升级。
市场规模扩张:2025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预计达1.22万亿元,人口老龄化与未满足医疗需求持续驱动增长。
(数据来源:wind)
4. 投资建议:回调是战略性上车机会
港股通医药更优:估值洼地(PE<30倍)结合政策与基本面支撑,回调可视为布局良机;
总结
创新药近期回调主要源于短期资金行为,并未改变行业长期向好逻辑。港股通医药估值已进入历史低位区,结合政策、技术及国际化多重驱动,当前回调是较佳的上车时机,尤其港股板块更具性价。
2、美版“集采”即将开始,对国内的药企有何影响?医药板块还值不值得长期投资?
短期冲击:情绪面大于实质影响
谈判范围有限:美国IRA谈判目前仅限于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支付的10-15种高支出药品(2026年生效10种,2027年生效15种),且要求药物上市超9年(小分子)或13年(生物药),首批平均降价50%-79%。
出口依赖度较低:中国药企对美直接出口中,创新药占比不足20%,原料药占62%但多为基础品类(抗生素、维生素),短期订单总量影响有限。
关税政策叠加扰动:特朗普拟对中国原料药、医疗设备加征34%-72%关税,但美国药企对中国供应链依赖度高(如肝素、GLP-1原料药),短期难以替代,成本或转嫁至美国医保方。
长期机遇:倒逼产业升级与全球份额提升
创新药出海加速替代:美国集采压缩本土药企利润(如创新药毛利受损),迫使跨国药企寻求低成本产能。中国创新药企凭借成本优势(研发成本比美国低40%)和临床效率,2024年License-out交易额达519亿美元,2025年Q1交易量超引进811。
原料药竞争力加固:中国占据全球75%沙坦类原料药产能,即便加征关税仍可通过工艺优化维持议价权。
政策豁免红利:获得FDA孤儿药资格或突破性疗法的创新药可豁免关税、享受7年市场独占权。
美国集采短期压制板块情绪,但长期将重塑全球医药格局,为中国药企提供市场份额提升(替代美国创新药企)与产业升级(从仿制向Best-in-class转型)的历史机遇。建议优先布局港股医药板块。
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活动,我们会持续回答大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哦!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市场观点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改变,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保证,亦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本金不受损失,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中国证监会对本基金募集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本基金的价值和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也不表明投资于本基金没有风险。投资者购买基金时应详细阅读本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本基金的具体情况。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鹏华中证医药卫生(LOF)C(OTCFUND|010366)$$鹏华中证医药卫生(LOF)A(OTCFUND|16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