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银行不如“买”红利#
我爸属于顽固的存钱党,工资除了花销之外,每攒够一万块钱就用存折存起来。我说你把钱放在支付宝或者零钱通里面,利息也少不了多少,关键是用起来方便。我爸说用存折存起来才放心,我也是无语了,随他去吧。
端午节回老家,连我这个顽固的存钱党老爸也抱怨起来了:银行的利息越来越少了!我说以后肯定多不了,没准儿还会更少呢。有年分红能够达到7%以上的港股红利基金,你又不放心,还是安心存你的银行吧,虽然利息少,终究聊胜于无。
每年都能收到股息,就像领工资一样踏实。这明明远胜于把钱存在银行里,可惜,顽固的老父亲是听不进去的。
一、港股红利资产的核心优势。
摩根港股红利指数作为港股红利投资的代表性指数,其投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1. 高股息率优势。
截至2024年底,该指数股息率达7.41%,显著高于同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即使考虑港股通20%的红利税,税后实际收益率仍达5.93%,较A股同类指数更具吸引力。
2. 低估值安全边际。
指数市盈率仅6倍多,市净率持续低于1,较恒生指数存在约15%的估值折价。这种"估值洼地"特征使其在全球资产中具备较高性价比,尤其适合追求稳健收益的长期资金。
3. 抗风险韧性突出。
2025年4月全球市场回调期间,港股红利指数相对恒生指数实现3%的超额收益。其成分股多为央企国企,盈利稳定性强,在市场波动中展现出"类债券"的防御属性。
二、摩根港股红利指数的独特价值。
作为被动跟踪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的ETF产品,摩根资产管理旗下的相关产品规模已超86亿元,其配置价值体现在:
1. 精选低波动高股息标的。
指数筛选标准包含连续分红记录、低波动率等因子,成分股如远东宏信、恒隆地产等兼具防御性与收益性。2025年一季度,该指数在科技板块回调期间逆势上涨12.04%,跑赢恒生指数。
2. 机构资金配置窗口期。
随着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全球流动性宽松趋势明确。国内险资、养老金等长线资金加速布局港股红利资产,2025年南下资金流入港股规模达6053亿港元,创历史新高。摩根港股红利指数作为标准化工具,成为机构资金配置的重要载体。
3.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香港特区政府下调印花税、优化交易机制等政策,叠加央企市值管理改革,推动成分股分红率持续提升。例如,指数中邮储银行2024年分红率提升至30%,较2023年提升5个百分点。
三、港股红利的长期配置逻辑——从更长周期看,港股红利资产的投资价值呈现三大趋势:
1. 利率下行周期中的相对优势。
当前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回落至2.3%以下,而港股红利指数税后收益率仍超5%,利差扩大凸显配置价值。历史数据显示,2007-2025年恒生高股息指数年化收益率达8.1%,波动率显著低于A股红利指数。
2. AH溢价收敛下的估值修复。
当前沪港AH溢价指数为140.5点,较2023年峰值回落15%。随着两地市场互联互通深化,港股红利资产的折价有望进一步收窄,带来估值修复空间。
3. 全球资金再配置中国资产。
摩根士丹利等机构报告显示,超过90%的新兴市场基金开始增持中国资产。港股红利资产作为"中国核心资产"的代表,将成为外资增配的重要方向。2025年外资通过港股通持有红利资产的规模同比增长37%。
结语:在全球低利率、高波动环境下,摩根港股红利指数以其高股息、低估值、强韧性的"三低一高"特征,成为穿越周期的优质资产。随着国内机构资金长线化、外资回流趋势确立,港股红利资产正迎来价值重估的黄金窗口期。投资者应把握当前配置机遇,通过标准化指数工具分享中国优质企业的长期分红回报。@摩根资产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