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不知不觉间已经走出一段震荡上行的行情。
自四月初美国宣布“对等关税”以来,随着中美谈判持续推进、贸易数据彰显韧性、科技与新消费板块亮点频现,大盘的情绪持续回暖,从4月10日的低位不断修复向上。
随着上证指数重回3400点关口附近徘徊,我们该如何看待当前权益资产的投资价值?
今年以来相对低调的核心资产方面,有什么样的投资机遇与聪明的配置方法?
本期,我们对话浦银安盛指数与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陶阿明,分享他对当前资产配置策略的思考与见解。
注:本文提及的细分板块与行业仅供举例,不作为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01
近期指数市场上涨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样的风格与特点?
进入6月份,市场呈现震荡上行趋势。如果拉长时间维度来看,自4月7号贸易战之后,市场便开启了持续上涨的进程。从风格特点方面分析,前期受贸易战影响,市场风险偏好大幅下降,资金更多地流向了具有弹性的品种,科技类板块整体走势相对较好,要优于传统的核心资产。然而从5月中下旬的情况来看,核心资产的表现也较为出色,市场呈现出科技与核心资产双轮驱动的态势。
尽管贸易战作为一个黑天鹅事件,对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A股市场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这说明市场底层存在上涨的动力。自4月7号至今,主要的核心指数基本上都已回到前期的高点。市场在整数点位的突破,往往需要一些边际事件的驱动,比如宏观基本面的转向、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动作,或者边际增量资金的出现等。虽然很难精准预测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但我认为它们很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些时间点出现。因此,我对于未来市场整体持乐观的态度。
02
当前市场基本面与本轮关税战之前比较大的区别是什么?
从宏观层面来看,贸易战对一些出口企业,尤其是对美出口企业的业绩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过,经过研究测算发现,如今中国对美贸易的敞口相较于2018年上一轮中美贸易战时,已经有了大幅的下降。所以,这一轮贸易战对市场的影响,远不及上一轮。对于市场而言,宏观基本面整体受到的冲击幅度较小。而在企业层面,今年诸多细分行业以及上市公司的业绩都进入了爆发期。许多创新不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开始产生实实在在的利润,这也为市场带来了一些亮点。
03
最近有哪些投资机会和指数值得关注?
年初AI、机器人等热点不断轮动,近期创新药又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但这些热点往往具有较高的弹性和较大的波动性,不太适合重仓持有或追高。投资者可以像管理基金一样管理自己的投资组合,将大部分的权重配置在核心资产的指数或者指数增强产品中,例如采用二八分的配置方式,即80%的仓位配置核心资产,剩下的20%左右的仓位去投资热点赛道,并及时进行止盈操作。
核心资产方面,沪深300、中证A50以及中证A500等指数都是较为合适的选择。这些指数的行业覆盖范围广泛,编制也更加均衡,能够更好地反映A股市场的整体情况,并且较为创新型的核心资产指数也开始引入了一些先进的理念,如ESG等。以核心资产的代表行业——银行股为例,近期其走势较好,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股息率较高,比较受到资金青睐,这也体现出核心资产的长期配置价值。
04
投资核心资产,为何可以关注指数增强型产品?
指数增强产品是一类被市场相对低估的资产,尤其适合希望在长期持有某种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争取超额收益。
不同的团队在增强策略上会有所差异。浦银安盛指数量化团队采用的是多策略框架,其中包括传统的多因子模型、行业轮动模型以及事件驱动模型等。通过将多个策略相结合,旨在实现更为稳健的超额收益。对于长期看好核心资产并且追求超额收益的投资者来说,指数增强类产品可能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不同的指数增强产品在策略上会有所区别,例如在沪深300、中证A50或中证A500等不同指数增强产品中,所选用的因子和策略也会有所不同,团队会根据不同标的指数的特点,来选择相对更有效的因子和策略,以争取实现相对更佳的增强效果。
$浦银安盛科创板综合指数增强C(OTCFUND|024084)$
$浦银安盛科创板综合指数增强A(OTCFUND|024083)$
$浦银安盛科创板100指数增强C(OTCFUND|021285)$
$浦银安盛科创板100指数增强A(OTCFUND|021284)$
数据来源:Wind,2025.6.16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料中提供的意见与评述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的任何操作建议或推荐,依据本资料相关信息进行投资或行事所造成的一切后果自负。本资料归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对所述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减或修改。投资者需要了解基金投资存在可能导致本金亏损的情形。基金管理人承诺将本着诚信严谨的原则,勤勉尽责地管理基金资产,但并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请务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及《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如需购买基金,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材料中的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公司立场,不作为投资建议,且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本材料涉及到的行业和个股仅作为举例,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