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
财新PMI数据与中采一致,显示服务业扩张放缓。4月财新服务业PMI 50.7(前值 51.9),财新综合PMI 51.1(前值51.8),景气度降至2024年10月来新低。
贸易数据:关税豁免期内,抢转口持续,出口高增放缓,但强于预期。进口增速降幅虽收窄,但仍为负增,内需仍待提振。美国4月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8.1%(前值12.4%),进口同比-0.2%(前值-4.3%)。分国别看:对东盟出口增速升至20.8%,回升明显;对美国出口增速降至-20.03%,大幅回落。
通胀数据:物价仍偏弱,CPI受食品、假日经济及金价支撑,PPI受国际大宗商品价跌及内需不足继续拖累。4月CPI同比-0.1%(前值-0.1%),核心CPI同比0.5%(前值0.5%),PPI同比-2.7%(前值-2.5%)。
政策面:
5月7日,国新办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央行落地一揽子金融政策。自2025年5月1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下调汽车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率5个百分点。自2025年5月8日起,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由此前的1.50%调整为1.40%。自2025年5月7日起,下调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下调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期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分别为1.2%、1.4%和1.5%,抵押补充贷款利率为2.0%,专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为1.5%。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5年5月8日起,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分别调整为2.1%和2.6%,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第二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分别调整为不低于2.525%和3.075%。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出炉,“适度宽松”基调延续。此外,六个专栏分别对应货币政策利率、金融支持消费、实体经济融资降成本、支持实体经济、政府债务扩张的可持续性、以及关注供给端对物价的影响等方面。专栏2聚焦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后续宏观政策或更加注重促消费。专栏6表示提振物价的关键在于扩大有效需求,需通过财政货币等各项政策协同配合打通经济堵点。专栏5则通过横向对比强调了我国政府债务扩张的可持续性,暗示政府债务扩张仍有空间。相较去年四季度,“防范资金沉淀空转”、“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相关表述未提及。但专栏4指出,长期国债等少数活跃债券交易活跃度不断上升,成为各类资金追捧的主要对象,容易引发羊群效应和市场单边波动,再度提示债市风险。
中美经贸高层在瑞士日内瓦开启关税会谈。
海外:
美国3月贸易逆差1405亿美元,为纪录最大逆差,或为提前囤货。
美联储召开议息会议,宣布维持利率水平不变,同时缩表减速,美债缩减的上限4月起将从250亿美元下调到50亿美元。鲍威尔维持偏“鹰”表态,他强调关税影响到目前为止比预期的要大得多,这也是推动通胀预期的主要因素。并重申在利率问题上等得起,表示特朗普要求降息的呼吁完全不影响美联储的工作。
美国劳工部:美国至5月3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22.8万人(前值24.1万人)。
5月8日,美国宣布与英国达成《经济繁荣协议》,系首份贸易协定。
英国央行降息25个基点至4.25%,符合预期。
资金面与债市:
资金面:上周逆回购净回笼资金7817亿(前值净投放7358亿元),大行融出增加,叠加央行配合发债,双降落地,资金面宽松,资金价格大幅下降。
存单方面:收益率大幅下降,1年期AAA的国股存单下行至1.66%附近。
债市方面:降准降息落地,利好短端,短债收益率明显下行;长债存分歧,收益率震荡微上行。
本周重点关注:
重点关注:金融数据、资金面与央行操作、股期商汇、外部扰动(含关税影响)等。
债市方面:本周国债发行上量,关注资金面及央行操作。根据已披露信息,本周有8361亿7天逆回购到期(前值16178亿)和1250亿MLF到期,5825.2亿存单到期(前值5235.6亿),广义政府债净缴款上量,其中国债、政金债及地方债合计发行超7558亿(前值3240.54亿),扣除到期2334.62亿(前值3426.86亿),净缴款预计5242.73亿(前值-2438.23亿)。
降准降息落地,债市进入基本面的验证期。关税对贸易数据的影响完全体现或待关税豁免期的结束,但高频数据显示生产已有一定观望影响,物价反映全球需求偏弱,“以旧换新”政策推动的消费也开始放缓,需观察新一轮一揽子金融政策对经济的推动。关注关税谈判,中美开启关税谈判,但达成全面贸易协议仍需一定时间。整体看,在资金面友好的环境下,债市预计震荡,投资组合目前计划维持中性久期。
#央行降准降息!市场会如何反应?#

本报告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的信息编制,数据来源于wind(2025.5.05-2025.5.11),但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市场观点将随各因素变化而动态调整,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者改变投资决策或选择具体产品的法律依据。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个别投资者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