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市保险公司及旗下子公司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披露,人身险公司上半年“成绩单”也随之出炉。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截至9月3日,已有73家人身险公司披露上半年净利润数据,合计实现净利润1858.05亿元。具体来看,52家公司实现盈利,21家公司有所亏损。
受访专家表示,今年上半年人身险行业净利润整体回暖,主要受业务结构优化、降本增效举措生效、投资收益回暖等因素影响。
52家人身险公司实现盈利
记者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统计,截至9月3日,已有73家人身险公司披露上半年净利润数据,其中52家公司实现盈利,合计盈利1900.77亿元,盈利公司数量同比增加;21家公司亏损,合计亏损额为42.72亿元。73家人身险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1858.05亿元,同比增长约25%。
盈利公司中,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人寿”)、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保寿险”)、泰康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泰康人寿”)和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保险”)的净利润均超过100亿元,分别以506.02亿元、403.30亿元、206.58亿元、159.98亿元和143.34亿元净利润居前五。
此外,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寿险”)、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平人寿”)等11家人身险公司的净利润在10亿元及以上;有36家公司的净利润低于10亿元。
亏损公司中,横琴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亏损额最高,为8.39亿元;中银三星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爱心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为5.43亿元、3.84亿元,位列第二、第三。
对于今年上半年人身险公司整体盈利情况,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保险咨询主管合伙人周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今年上半年,保险公司普遍调整产品定价和业务结构,在产品定价方面下调产品预定利率,在业务结构方面推动分红型产品转型,从而有效降低了刚性负债成本;另一方面,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整体回暖,人身险公司投资收益整体表现较好,同时,利率中枢下行使得固收资产估值上升,从而带来了账面盈利,因此人身险公司的盈利水平较去年有显著增长。
上市险企高管也提到业务结构优化及降本增效带动新业务价值(新业务预期未来产生的税后利润折现值)普遍提升。例如,中国人保副总裁兼人保寿险总裁肖建友在公司近日举行的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称,新业务价值的提升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主动优化业务结构,压缩趸交高成本业务规模,同时注重期交业务的发展,上半年首年期交规模保费同比增长25.5%;二是积极推进“降本增效”,下调产品预定利率,严格落实“报行合一”,压降费用成本,多措并举实现经营提质增效,推动产品新业务的价值率提升。
马太效应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人身险公司在净利润上存在较为显著的马太效应。寿险“老七家”(平安人寿、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新华保险、人保寿险和太平人寿)合计实现净利润1555.90亿元,占行业整体净利润的八成以上。
对此,周瑾表示,从当前的市场格局演变趋势看,随着存量客户的竞争加剧,中小公司在品牌、资金、渠道和人才等方面相较于头部险企均处于劣势,因此面临愈发严峻的挑战。对此,中小险企合理的战略选择应为聚焦有效资源和核心能力,探索差异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的模式,从而增强竞争力。
中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会员徐昱琛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小险企应深耕细分市场,提供特色化产品和服务,例如居家养老服务、包含附加值服务的健康险产品等,实现产品转型,增强自身竞争力。
展望未来,东吴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孙婷在研报中表示,预计保险行业负债端改善大趋势不变,资产端触底回升。一是,2023年以来新单保费持续高增长,预计在宏观经济改善趋势下,保险产品消费需求逐步复苏;二是,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处于低位,保险公司普遍面临“资产荒”。伴随国内稳增长政策持续落地,未来宏观经济预期改善,新增固收类投资收益率压力或将有所缓解;三是,保险业经营具有显著顺周期特性,近期长债利率已持续上行,未来随着经济复苏,预计负债端和投资端都将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