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行不能给到保险资金3%以上年化稳定收益时,当下港股市场险资开始举牌保险股,而这背后则是保险资金跟随利率大势无奈且必然做出的选择。放眼资本市场,以银行、保险为代表的高股息资产显然是险资的不二之选。
8月13日,港交所披露数据显示,中国平安增持中国太保H股约174万股,每股作价32.07港元,增持总金额约5583.89万港元。增持完成后,中国平安持有中国太保H股股份占其H股总股本的比例约5.04%,达到举牌条件。
8月14日,A股三大指数冲高回落,在沪深两市超过4000只股票大幅下跌之际,A股保险板块却以2.13%的涨幅“独红”。中国太保大涨4.87%,中国人保、新华保险涨逾2%,中国平安、中国人寿涨超1%;同时港股市场上保险股也持续走强,当日阳光保险涨超7%,中国太保涨超4%,中国太平涨超3%。
“银行股已经被保险资金买得差不多了,两地资本市场高股息、分红稳定、低估值板块只剩下保险股了。中国平安此举释放了险资互相持股举牌的信号。然而跟银行股相比,保险股数量毕竟有限,险资仍然要继续寻找优质资产。”上海一家头部保险资管机构负责人屈军对《华夏时报》记者坦言。
8月14日,中国平安方面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相关投资属于财务性投资,是险资权益投资组合的常规操作。
时隔六年再敲“自家门”
曾经被资本市场视为“野蛮人”行径的举牌行为,进入2025年则成为险资标配的投资举动。
“此一时、彼一时!十年前险资举牌是非常慎重的行为,A股容量比较小,险资稍微动用一点资金就会引发市场的风吹草动;如今A股上市公司超过5000家,两地资本市场联动非常紧密,再叠加利差损对于险资形成的配置压力,高股息标的就会成为险资的标配。”有资本市场资深人士对此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平安H股增持中国太保达到举牌条件,也是时隔6年,再现保险资金举牌保险股。记者梳理发现,上一次保险公司举牌保险公司,还要追溯到2019年。中国人寿分别于当年7月31日和8月1日,通过港股二级市场连续买入中国太保H股股票,持股比例由4.87%增至5.04%,构成举牌。
而从被举牌标的中国太保的财务表现来看,2024年太保集团营业收入达4040.89亿元,同比增长24.7%;归母净利润449.6亿元,同比增长64.9%;集团管理资产规模达3.5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2%。Wind数据显示,中国太保自上市以来累计分红18次,累计分红金额为1192.81亿元,其中A股分红854.13亿元,港股分红338.68亿元。税前分红率2.86%、股利支付率23.23%。就股价来看,截至8月13日收盘,中国太保H股报34.38港元,涨1.42%。2025年以来,中国太保H股涨幅已超过42%。
“本次举牌释放了重要信号:险资作为长期资金,同样也会关注保险股,保险股同样属于红利范畴。同时,保险行业基本面并没有市场担心的那么差,或者说当前估值已较为充分反映保险股资负两端压力。险资举牌同行是对自身行业基本面筑底向好的认同。”中泰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葛玉翔指出。
在分析人士看来,保险股具备双面红利股属性。一方面,上市险企自身具备股息优势;另一方面,头部险企较早布局了境内外上市高股息标的,红利资产的股价将对公司业绩产生较大间接影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银行股平均股息率超5%,远超险资负债端成本(约2%至2.5%),成为对冲利率下行的“类固收”资产;其次,新金融工具准则下,持有高股息银行股可计入FV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科目,减少利润表波动;再者,监管要求险企每年新增保费30%投资A股,叠加长期投资试点扩容,银行股因流动性佳、体量大成为主要承接标的;最后,这也有利于深化银保渠道合作,拓展综合金融场景。
万亿级险资调仓行至半程
2025年上半年,险资在资本市场上对包括银行、保险等高股息板块进行了超过二十次举牌,这背后是超万亿险资配置的重新“调度”。
金融监管总部发布的今年一季度保险资金固收数据显示,银行存款和非标继续被减配。一季度末人身险和财产险公司(行业资金占比达96.3%)资产配置显示,季末银行存款余额为2.97万亿元,单季净增加仅为659亿元,占比降至8.8%;其他投资(以非标类为主)余额为6.50万亿元,单季净减少2657亿元,占比降至19.3%。
“一季度末保险行业的银行存款和非标占比已降至近年来最低水平,主要是资产收益下滑以及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资负匹配要求导致。权益方面我们也看到,保险公司在政策引导和投资环境影响下,大幅增配股票。一季度末人身险和财产险公司的股票余额为2.82万亿,单季净增加3893亿,占比升至8.4%,均为近年来最高水平。今年1月,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 股,随后第二批和第三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先后获批。保险行业积极响应中长期资金入市要求,加大价值型和科技成长型权益投资的配置,不仅为资本市场带来直接增量资金,也能提升自身长期回报水平,形成双赢局面。”中保投资相关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在今年3月中国平安的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平安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付欣就曾表示,从权益市场看,2025年权益市场前景向好,公司会适度加大这方面的配置。权益对提升险资的长期收益具有不可替代性,在适度加大权益配置的基础上,公司会平衡新质生产力成长板块和高分红价值股的权重。
从行动上看,中国平安也是这么做的。今年以来,中国平安已经连续举牌农业银行H股、招商银行H股等银行股。
“上市银行普遍经营稳健,股票流动性好,股息率普遍较高,分红稳定且还具有升值空间,因此是险资青睐的对象。银行股目前很好地符合了以上特征,因此也是险资举牌标的重点领域。而且H股的估值较A股呈现出一定的折价,增值空间更大,且通过港股通投资还有一定的税收优惠,因此也是险资增配的关注点。不过,从保险板块估值来看,目前仍然处于历史低位。不只是中国太保,中国平安、阳光保险等保险标的是另类的高息股,而且保险最了解同业,既然看好自己行业,那买一买同行业的股票也是一种很好的实践。”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保险咨询主管合伙人周瑾对本报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