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下午,深圳暴雨初歇。中国平安在深圳举办“平安大讲堂·科技赋能风险减量”活动,平安产险团体财意健险部副总经理景明洲站在台上,身后大屏幕显示着一组震撼的数据。
仅2025年上半年,“鹰眼”系统就在全国范围内预警25.9万场自然灾害,发出预警信息42.6亿条,线下提供现场服务超10万次,覆盖6400万企业和个人客户;同时部署了1.4万套物联网监测设备,为超过5000家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今年是平安“鹰眼”系统上线十五周年。这15年来,“鹰眼”系统从一个自然灾害预警工具,逐步升级为全球风险管理平台,并成为平安向风险减量转型的新基建。
在这次平安大讲堂上,中国平安正式发布了“鹰眼”系统海外版——EagleX。这是国内直保公司首个对外发布的全球风险管理平台,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贡献平安力量。
平安产险总经理助理徐华表示,平安产险充分发挥保险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核心功能,一直坚持研究风险、量化风险,妥善处置风险,逐渐形成了覆盖灾前预警、灾中应急、灾后理赔的全周期风险管理体系。
在当下数字化转型浪潮奔涌的时代,财产保险行业持续深化风险减量服务,“鹰眼”系统3.0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
下一个十五年,平安产险将全面深化人工智能战略部署,以“鹰眼”系统为核心引擎重塑风险管理范式,通过AI技术的深度应用,构建覆盖风险全生命周期的智能风控体系——从灾害预防的事前预警,到灾情评估的精准干预,再到灾后重建的科学决策,实现“防灾-减灾-救灾”全流程的智能化升级,全面推进全险种、全客群、全流程风险管理服务,推动从被动理赔向主动预防的战略转型。
15年迭代路
平安“鹰眼”系统上线15周年了。
2010年,平安产险整合多方资源搭建了“鹰眼”系统1.0版本,引入“风险地图”核心功能,推动承保理赔数据地理化。
“鹰眼”系统自开发以来,更新完善的脚步从未停歇,景明洲也见证了该系统15年来的迭代升级。他说,从2.0阶段开始,平安产险就加大力度“招兵买马”,加强自主研究和科技创新。如今,汇聚了一支由20余名专家组成的精英团队,这些团队成员拥有地震学、水文学、气象学、地质学、遥感技术和建筑工程等多个领域的专业背景。
十年磨一剑。2020年,“鹰眼”系统正式迈入2.0阶段,聚焦自然灾害领域风险管理,实现了系统升级三大突破。
一是数据突破,平安产险将数据种类提升3.8倍、数据量级提升了1.7万倍;二是模型突破,平安产险自研大模型超20个,实现了自研模型零的突破,推出灾害预警、巨灾管理、卫星遥感及数据服务,实现了自然灾害的“灾前预警、灾中响应、灾后评估”一体化管理,提前72小时预警;三是场景突破,覆盖5大核心应用场景,实现了对自然灾害的“灾前预警、灾中响应、灾后评估”一体化管理。
2024年,“鹰眼”系统升级到3.0版本,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继续升级,并引进物联网安防技术,扩展到意外事故风险管理,构建了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
景明洲介绍,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方面,鹰眼系统3.0可识别地震、台风、暴雨等24种自然灾害风险,并借助专业风控工程师队伍深入一线进行风险干预,从源头消除潜在风险。
2025年6月,台风“蝴蝶”在海南登陆。平安产险依托鹰眼系统,通过平安好车主、企业宝、平安爱农宝等平台及短信、微信等渠道,在灾前推送灾害预警信息超570万次,覆盖车险、农险、财产险等客户超310万;线下回访374家企业,发放防灾物资5781套,有效助力客户防灾减损。
新增万物互联平台及意外事故风险防控,是鹰眼系统3.0版本的另一大变化。
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和AI算法,鹰眼系统3.0版本实现了对粉尘爆炸、电气火灾、水淹水浸等13类安全场景的7×24小时监测和风险干预,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潜在风险并触发预警机制。一旦监测到风险,系统会立即通知风控工程师或第三方机构进行快速响应和干预,以消除安全隐患。
2025年在广东深圳,平安产险为超3000家餐饮企业提供物联网技术支持。通过部署燃气传感器和电磁阀设备,实时监测并干预燃气泄漏风险,有效解决了行业“风险高、管理难”的痛点。
在农业减灾方面,鹰眼系统打造农灾预测、灾情分析、区间估损三大核心工具,用于快速理赔和快速救灾,2025年上半年帮助各省灾情减损2000万元,应灾时效提高25%。
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助力海外业务发展,平安产险上线了鹰眼系统海外版(EagleX),将风险减量服务能力从国内拓展到全球。
这也是国内直保公司首个对外的全球风险管理平台,目前已上线风险地图(Risk Vista)、灾害预警(Cat Warning)、卫星监控(Satellite Monitor)三大功能,为海外客户与合作伙伴提供风险评估、灾害预警到理赔固证的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服务。
科技与风险减量深度融合
“过去,事故预防工作主要靠‘人防’,服务效率低、范围有限、结果非标准化。”平安产险科技中心负责人樊增建说,进入AI时代,“人防+技防”的新模式为风险减量注入新动能。
实际上,“科技创新”是“鹰眼”系统的另一个关键词。平安产险科技中心数据智能平台团队总经理谢文峰介绍,目前,“鹰眼”系统融合应用了人工智能、时空大数据引擎、气象灾害模型、卫星/雷达监测等多项技术,致力于将尖端的科学模型和算法应用于风险管理中。
在自然灾害预防方面,平安产险建立标准化的自然灾害风险数据体系。以安全高效的时空数据计算平台为基础,“鹰眼”系统支持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的快速处理及响应,并集成多种自然灾害处理算法库,满足灾害识别、灾害监测、灾害预测、定价支持、灾损评估和巨灾模拟等核心能力的建设。
当前正值进入我国主汛期,多地遭遇强降雨,洪涝和地质灾害频发。今年7月进入主汛期以来,平安产险“鹰眼”系统累计推送6.13亿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6182万个人客户、260万企业客户。
在洪水预警方面,“鹰眼”系统已最新上线“未来72小时洪水实时预报”功能,水平空间精度达30米。谢文峰指出,该功能以机器学习算法为核心,深度集成精细化降雨预报模型与高性能水动力模型,对雷达数据、数值天气预报产品和历史降水数据等多源降雨数据产品进行算法融合,结合降雨尺度技术生成高空间分辨率的预报数据,实现7×24小时动态滚动更新,最长可提前10天对洪水风险做出预报。
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鹰眼”系统实现了AI驱动的风险巡查、隐患预测和自动处置。
“鹰眼”系统的万物互联平台深度融合AIoT设备实时监测、大模型深度学习技术,通过部署在电气系统、消防设施、电梯设备、工业生产线等重点场景的60余种物联设备,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环境参数、操作行为等100余种设备型号数据的多维感知,同时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对海量历史数据(如地理信息、气象灾害、保单成本数据等)的特征提取与模式演进推演,实现由AI驱动的风险巡查策略优化、隐患概率预测和处置工单自动生成等。
在科技创新支撑下,“鹰眼”系统正成为平安产险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差异化竞争力之一。
当下,保险业正跳出事后赔付的传统逻辑,向“风险减量模式”转型,使用AI、物联网等技术,主动介入风险发生的各个阶段,降低事故发生的频度和烈度。2024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保险新“国九条”明确,健全保险应急服务机制,改进风险减量服务,支持防灾减灾救灾。
平安产险依托鹰眼系统,不断扩大风险减量服务范围,根据投保客户风险实际,量体裁衣为客户制定一站式风险减量解决方案,推动从事后赔付的“赔”到全生命周期陪伴的“陪”转变,延长保险价值链条,为客户、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当前,平安产险的风险减量服务已从车险、企业和个人财产险等传统保险市场扩大到农业保险、责任险、巨灾保险等新兴保险领域,致力于实现全流程、全险种覆盖。
中国平安表示,将继续坚持金融为民理念,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赋能业务场景为核心,持续打造领先科技能力,广泛应用于金融主业,加速推进“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生态圈建设,推动保障服务从事后赔付的“赔”到全生命周期陪伴的“陪”转变,不断延长保险价值链条,致力于构建全流程、全险种、全客群的风险减量服务体系,服务客户、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