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康基医疗停牌近一个月后复牌,高开逾5%,股价一度冲至今年最高值8.89港元/股,截至收盘,股价为8.5港元/股,总市值102.68亿港元。消息面上,继7月18日发布停牌公告后,8月12日晚间,康基医疗终于披露停牌原因,公司拟私有化退市,这一消息引发市场关注。
去年以来,港股上市企业复宏汉霖、中国中药、赛生药业均披露了私有化计划,但最终只有赛生药业成功实现私有化退市。与股市表现不佳、想私有化退市的几家港股上市企业不同,今年以来,包括恒瑞医药等在内的不少A股上市企业掀起了赴港上市热潮。
股票长期表现不佳,拟私有化退市
康基医疗由创始人钟鸣夫妇共同控制,二人合计持有该公司52.98%股份,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微创外科手术器械及配套耗材平台,在微创外科领域率先实现多个“国产第一”,打破外资垄断。2020年6月,康基医疗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据康基医疗8月12日晚间发布的公告,7月17日,要约人Knight Bidco Limited公司要求董事会向股东提呈建议,建议根据开曼群岛公司法第86条以协议安排方式对康基医疗进行私有化。在满足先决条件后,该建议将通过协议计划实施,康基医疗将成为要约人的全资附属公司,上市地位将被撤销。本次私有化方案设定的股份注销价格为每股9.25港元,按股权价值计算,康基医疗的估值约为14亿美元。
根据提议,计划股份将被注销,计划股东(不包括创始人计划股份及TPG计划股份的持有人)将获得每股9.25港元的现金对价。该价格较最后交易日的收市价8.42港元/股溢价约9.9%,较未受干扰日期的收市价7.6港元/股溢价约21.7%,且超过了自2022年以来的最高收市价。康基医疗认为,上述建议将为计划股东(Keyhole Holding Limited除外,下同)提供按具有竞争性溢价的价格变现及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在市场波动、行业及宏观不明朗的情况下,为计划股东实现可观回报。
康基医疗将于该计划生效后在合理可行的情况下尽快根据上市规则第6.15(2)条向联交所申请撤销股份于联交所的上市地位。
康基医疗为何选择私有化退市?对此,康基医疗表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目前因为监管变化面临重大挑战,如过去几年的带量采购及反腐败运动,引发了投资者对产品定价及利润率潜在下降、客户订单延迟和减少以及企业层面的合规及监管成本上升的担忧。宏观环境的有关不利因素导致行业股票表现波动,并对康基医疗股票造成持续价格压力。公司股票交易价格和交易流动性长期表现不佳,公司从股票市场筹集资金的能力受到严重限制。
鉴于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及持续存在的监管不明朗因素,为实现可持续增长,康基医疗需作出长期战略性重大投资,此类扩张可能需要大量且持续的投资,包括销售及市场推广、创新技术(如唯精医疗产品)的研发及商业化投资及中国以外的市场拓展,这些可能对其财务表现造成短期压力。此外,康基医疗必须就维持上市地位产生行政合规及其他上市相关成本及开支。鉴于公司维护上市地位的裨益有限,康基医疗认为,私有化退市可以为公司节省维持上市地位相关的成本。与短期业绩指标相关的压力也将得以缓解,且公司亦能更专注于更广泛的战略决策。
多家港股上市企业提出私有化退市
私有化已成为港股企业退市的重要路径之一。股票交易价格和交易流动性长期表现不佳、公司估值低迷及维持上市成本高等问题,是港股上市企业选择私有化退市的主因,叠加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部分港股上市企业主动寻求私有化退市路径。
除了康基医疗外,去年以来,还有包括中国中药、赛生药业、复宏汉霖在内的多家医药企业均因港股交易流动性不足、股价表现不佳等原因提出了私有化退市。
2024年2月21日,中国中药发布公告,国药集团拟以4.6港元/股的注销价私有化中国中药。2024年3月28日,赛生药业宣布,将以18.8港元/股的价格,溢价17.2%私有化退出港股市场。2024年6月24日晚间,复星医药及复宏汉霖同时发布公告,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星新药拟吸收合并及私有化复宏汉霖。
今年1月,复星医药和复宏汉霖披露,吸收合并及私有化复宏汉霖的特别决议案未达成,吸收合并将不予实施,复宏汉霖将保留H股上市地位。中国中药私有化也因先决条件(即境外直接投资批准)仍未得到满足,先决条件最后截止日期并未延长,私有化计划在2024年10月泡汤。赛生药业则在2024年7月宣布完成私有化交易流程,正式从香港联交所退市,交易估值约118亿港元,成为过去十年香港资本市场医疗领域已完成的最大私有化交易。
A股企业掀起“A+H股”热潮
今年以来,不少A股上市企业迈出了“A+H”的步伐,掀起了一波热潮,其中不乏恒瑞医药、百利天恒、迈威生物等A股上市医药企业。
恒瑞医药从今年1月6日正式向香港联合交易所递交上市申请到5月23日港股上市,仅耗时5个多月,其股价从5月23日的57港元/股已经上涨至8月13日收盘的78.8港元/股,区间累计涨幅78.89%,总市值达5230.1亿港元。对于赴港上市,恒瑞医药此前曾对新京报记者提及,H股上市将有效扩大其国际知名度,香港资本市场的国际投资者基础广泛,有助于提升公司在全球医药行业的品牌影响力;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并开拓新的融资渠道,为公司多元化融资提供助力,有助于公司拓展海外业务和国际研发合作,增强国际布局,进一步实现海外市场的突破。
迈威生物于今年1月6日向香港联合交易所递交上市申请,目前尚未登陆港股。据其公告,公司积极推动H股上市融资,是为提升公司流动性,保证后续产品研发活动的顺利实施。
继2024年7月10日递表失效后,百利天恒于今年1月21日在香港联交所再次递交招股说明书,拟在主板上市。不过在港股上市还没完成之时,今年3月9日,百利天恒发布定增公告,拟向不超过三十五名(含)特定投资者发行股票。百利天恒在4月发布的公告中表示,自公开披露2025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的募集说明书之日起至本次发行完成或终止之日,公司不会启动H股发行的香港公开发售和国际配售工作。8月8日,百利天恒公告披露,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的注册申请获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批复。
中金研报指出,对港合作5项措施鼓励龙头企业赴港上市;港股流动性和情绪都明显改善,港股独有的行业优势在结构性行情下凸显。除了宏观政策支持与港股市场表现等自上而下因素外,更多公司选择赴港上市也有一些自身需要的考量,如出于扩展海外业务需要,提升海外投资者占比等。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4年9月以来,包括恒瑞医药在内,赴港成功上市的A股公司已有10家。上述研报指出,2025年初以来,DeepSeek的异军突起,港股市场无论是从表现还是成交活跃度方面都明显提升,一些港股所独有的行业结构如新消费、互联网、创新药在结构性行情下更是凸显优势。港股在互联网、新消费和创新药等板块特有的行业结构占比远高于A股恰恰符合当下宏观环境下的结构性行情主线,再加上恒瑞医药等公司港股上市的成功案例,也带来了明显的示范和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