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早期投资人蜂巧资本清仓泡泡玛特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高位减持套现逾22亿港元,成为今年消费投资圈最耀眼的一笔退出。5月底,老铺黄金市值突破1500亿港元,上市不到一年,股价相比发行价飙升逾20倍,而黑蚁资本当初的投后估值仅为50亿元出头。
港股消费赛道的上市热潮还在继续。据记者统计,林清轩、三只松鼠、鸣鸣很忙、伯希和、溜溜果园、遇见小面、东鹏饮料、八马茶业、铜师傅等消费公司均已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随着上市退出通道逐渐打开,消费创投机构正在迎来春天。
今年最耀眼的退出诞生
5月7日,蜂巧资本宣布已全部完成对泡泡玛特的投资退出,并发表《愿泡泡玛特星辰大海,征途如虹!》的微信公众号文章。文章称,由于蜂巧人民币一期基金即将到期,蜂巧资本于近一周内通过大宗交易分三次集中出清了所有在上市前买入的泡泡玛特股份,至此基金将不再持有任何泡泡玛特股票。
蜂巧资本创始合伙人屠铮表示:“从天使阶段第一次投资到最终出售,陪伴公司整整14年,First in Last out,过程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坚守至今,万分不舍,心存感激。”
港交所披露易也公开了屠铮对泡泡玛特的减持路径。2025年5月6日,屠铮以190.20港元/股减持了泡泡玛特386万股,套现7.34亿港元;4月30日,屠铮以187.99港元/股减持了泡泡玛特400万股,套现7.52亿港元;4月29日,屠铮以192.95港元/股减持了泡泡玛特405万股,套现7.81亿港元。这三笔合计抛售1191万股,总金额高达22.67亿港元。
其实,在更早之前的2024年5月7日和2024年10月15日,屠铮已减持过泡泡玛特的股份,分别以35.10港元/股减持1600万股、以58.80港元/股减持500万股,对应套现金额为5.62亿港元和2.94亿港元。也就是说,屠铮通过上述5笔减持合计套现了31.23亿港元。
公开资料显示,蜂巧资本是专注于新消费行业的中早期基金,创始合伙人为屠铮和常欣。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实际上,蜂巧资本称得上是老兵新基金。在创立蜂巧资本之前,屠铮已有十余年的投资经历,曾在达晨创投任职8年,随后担任启赋资本合伙人。在启赋资本任职期间,屠铮投资了泡泡玛特,自此便一路加持。如今,伴随泡泡玛特的成功,蜂巧资本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除了泡泡玛特之外,蜂巧资本还投资了蕉下、内外、moodytiger、端木良锦等消费公司。
“这笔交易会成为国内消费投资史上最浓重的一笔,也体现了新消费行业的韧性,更预示着消费投资逻辑的深刻变革,对于新消费的理解程度更加考验投资机构。”有长期关注消费投资的VC机构负责人这样感慨。
除了蜂巧资本之外,另一个押中泡泡玛特的投资机构就是黑蚁资本。黑蚁资本管理合伙人何愚回忆起他与王宁以及泡泡玛特的往事。2016年2月,何愚在北京第一次见到王宁,那天印象非常深刻。在和王宁见面前,何愚去了泡泡玛特金融街购物中心店。那天早上10点不到,门店还未开门,但门口却已经开始排队,并且整个商场只有泡泡玛特的门店在排队。
2024年,泡泡玛特首次突破百亿收入,这是国内中国新消费品牌的一个里程碑时刻。在何愚看来,泡泡玛特的成功是基于对人的照顾,向内是团队,向外是全球消费者。泡泡玛特对“人”的重视早已超越组织管理层面,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方法论:将用户的情感需求转化为可复制的商业价值,将团队的文化共识沉淀为可迭代的系统能力。
“守得云开见月明”
随着港股新消费赛道的火爆,“押中宝”的创投机构再度引发市场关注。记者梳理,在港股“新消费三姐妹”泡泡玛特、老铺黄金、蜜雪集团背后,有红杉、高瓴等知名机构,美团龙珠等产业资本,以及蜂巧资本、黑蚁资本等聚焦消费领域的垂直机构。
不仅如此,今年新上市的玩具品牌布鲁可,5月底市值已经接近400亿港元,背后有源码资本、君联资本、云锋基金等知名投资机构。新茶饮品牌古茗从2月份上市至今涨幅超150%,红杉、美团龙珠等知名机构再度现身。
然而,就在大家开始挖掘新消费公司背后的财富故事时,脑海中会浮现一个似曾相识的场景。没错,上一轮热火朝天的新消费讨论是在三四年前,而后便是漫长的沉寂。
在这一段犹如过山车般的历程中,黑蚁资本是颇具代表性的基金之一。2020年末,当泡泡玛特以千亿市值惊艳资本市场时,黑蚁资本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之后,市场风云变幻,消费赛道迅速降温,消费投资也淡出了主流视野。
直到2024年6月,老铺黄金登陆港交所,截至2025年5月底,公司市值最高突破1500亿港元,股价比上市发行价暴涨20多倍。就在老铺黄金上市半年前,也是这家公司成立15年来唯一的一次融资中,黑蚁资本以领投方身份完成了关键布局。
从泡泡玛特到老铺黄金,这四年间消费一级市场跌宕起伏。但黑蚁资本管理合伙人何愚说,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在何愚看来,资本市场越是处在投资和募资的低谷期,机会越明显。所幸,市场最终回到了正确的道路上来。
消费赛道回归“本质”
“2020年和2021年的两年,是消费投资疯狂的年代,恨不得所有基金都去投消费赛道。”栈道资本创始人吴志伟回忆道,“那时消费公司的估值放到现在来看都是非常夸张的。”近两年,消费赛道又进入了另一个冷却的极端,很多创投机构纷纷砍掉了消费组,或者转型投AI。而在吴志伟看来:“做投资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专注。”
栈道资本在消费赛道的深耕也迎来了回报。今年5月19日,家居收纳用品公司太力科技登陆A股。招股书显示,2021年,栈道资本相关主体入股太力科技,当时持股比例为2.46%。除此之外,栈道资本还投出了可靠股份、双枪科技、趣致集团等多家消费上市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在消费赛道退出回暖的同时,也有一级市场投资人士对记者表示:“近期一级市场看不到什么新的消费项目了,除了做AI硬件相关的公司之外,没有太多新的消费项目融资。”分析背后原因,上述人士认为:“消费赛道现在已回归本质,能赚钱的公司都自己闷声赚钱了,暂时不赚钱的才出来融资。”
吴志伟也持有类似观点。在他看来,消费行业的一大特色是,很多优质的消费公司现金流非常好,可以完全不融资就上市,或者在特殊情况下,融资一轮就上市。所以,投资机构在品牌战略等其他层面的赋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