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在“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章节中,《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事实上,作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长三角城市群已在多维度展现出国际影响力,而上市公司作为区域发展的“排头兵”,在此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基于“2025中国上市公司品牌价值总榜TOP3000”(以下简称“总榜TOP3000”),统计了近4年长三角城市群上市公司品牌价值,并就其中变化采访了厦门大学品牌与广告研究中心主任黄合水。他表示,上海与杭州凭借先天地理优势,早已是各类资源的集聚中心。随着交通与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两地的资源虹吸效应进一步增强,集聚速度持续加快。
沪杭包揽品牌价值榜前十席位,核心城市优势显著
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长三角城市群在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其不仅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长江经济带的引领者,也是中国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地区之一。
榜单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的前十名上榜企业均来自上海和杭州,且前三名均为民营企业。其中,阿里巴巴(09988.HK)稳居第一,品牌价值高达18335.42亿元;拼多多(PDD.O)品牌价值突破8000亿元;网易-S(09999.HK)品牌价值接近4000亿元。

据统计,2025年长三角城市群共有829家企业上榜“总榜TOP3000”,合计品牌价值为80379.57亿元。从城市维度看,上海、杭州上榜企业的合计品牌价值分别位列第一、第二,较其他城市形成显著领先优势。

黄合水在接受每经记者采访时指出,上海与杭州凭借先天地理优势,早已是各类资源的集聚中心。随着交通与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两地的资源虹吸效应将进一步增强,集聚速度持续加快。
黄合水认为,这种集聚效应短期内对沪杭两地有利,但长期来看并非最优局面。当前,沪杭周边城市尚能借助两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分享发展红利,但长期而言或面临发展压力。“不少周边城市已成为两大核心城市的配套服务方,以上下游产业角色开展协作。然而,若无法在商业服务、AI(人工智能)及网络平台之外培育其他创新产业,周边城市将难以突破现有发展困境。”
零售近4年增长近9000亿元,产业结构调整态势明显
同时,每经记者还对长三角城市群近4年的行业价值变迁及核心驱动因素进行了梳理。

数据呈现出明显的产业结构调整态势:零售行业品牌价值近4年增长近9000亿元,增长势头领先;互联网、电子、装备等行业亦保持稳健增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房地产行业品牌价值大幅缩水超2400亿元,成为品牌价值缩水最多的行业。

黄合水分析称,房地产属于超耐用消费品,消费更新周期极长。此前行业的快速增长,意味着市场需求已被快速释放。当市场消费潜力趋于饱和后,品牌价值出现大幅下跌便成为必然结果。
对于零售业品牌价值的增长,黄合水进一步解释:“这并非代表整个零售市场规模的扩大或价值的直接提升,核心原因在于零售行业正逐步走向品牌集中化。原本高度分散的中小品牌及无品牌分销体系被整合,此前难以量化的品牌价值得以集中核算。此外,大量物流产业价值被纳入零售价值统计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