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最近买单时是否有发现,收银台上除了贴着各色二维码外,悄悄多了个新物件。像横放手机般的细长屏幕嵌在黑色机身里,右侧圆形感应区的蓝色光环一圈圈轻轻跳动,下方“支付宝”的logo格外醒目。
“试试‘碰一下’付款吧,今天有立减优惠。”店员的提醒刚落,前排顾客已经把手机贴了上去,“嘀”的一声轻响后,屏幕立刻弹出“支付成功”的字样,全程不超过6秒。
这正是依托NFC技术重构的支付“新”形态——“碰一下”。最新数据显示,支付宝“碰一下”用户规模已突破2亿,覆盖场景已超1000个。从“解锁、找App、调二维码、对焦扫”到“手机一贴即付”,支付的动作在悄然简化,不动声色地撬动着维持了多年的支付格局。
〈1〉
“碰一下”的快速破圈
“刚买完西瓜给我减了5块,真香!”一位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的随口感慨,道出了“碰一下”服务快速渗透的关键密码。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上,“碰一下立减”“新人红包秒到账”等话题不时引发讨论,有用户晒出通过该功能领到9.9元大红包,也有用户分享使用碰一下“薅羊毛”的攻略。
这种由补贴激发的使用热潮,并非空中楼阁,其背后是NFC技术硬件基础的成熟与市场教育的完成。据行业数据显示,当前国内智能手机NFC功能渗透率已达70%,让“手机一碰即付”具备了大规模普及的前提。此外,巨额补贴与硬件普及形成的共振,推动曾因场景局限而沉寂的NFC支付形态,借由“碰一下”的创新模式再度崛起。
9月11日,2025Inclusion·外滩大会上,支付宝公布了“碰一下”最新数据:用户规模已突破2亿,新增1亿用户的速度快了一倍,刷新互联网产品增速新纪录;可使用“碰一下”的场景已超1000个,近1亿人已使用多项“碰一下”服务,“碰一下”已成服务新入口。
此前,支付宝曾披露“碰一下”推出321天后用户数超1亿,创下支付领域的增长新纪录,而再一次新增1亿用户仅需4个月。

更值得关注的是,“碰一下”作为服务新入口得到用户广泛使用。支付宝数据显示,近1亿用户已使用至少2项“碰一下”服务。目前,已有超1000个细分场景可以“碰一下”快捷进入,涵盖点餐、取快递、拿外卖到电梯红包互动等多元服务。用户使用“碰一下”的轨迹呈现出“支付先行、服务多元”的良性发展态势。近一个月,近1亿人次用“碰一下”抢红包抢券,为午餐加个蛋;超40万辆共享电动车支持“碰一下”骑行,平均每3位用户就有1位选择“碰一下”解锁;超10万个驿站快递柜引入“碰一下”,用户无需输入取件码、一碰即可取快递,一个月内使用次数近1000万。
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多屏支付时代还没有到来,用户支付使用最多的硬件工具仍然是手机,手机是支付第一终端入口。此外,近年来随着中国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手机NFC普及率稳步提高,已经能够支撑支付宝通过持续不断投入来创造弯道超车的机会。
支付宝“碰一下”321天就实现注册用户破亿,与之相比,扫码和刷脸完成这个目标都花了更长时间。王蓬博认为,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当前移动支付已高度普及,用户普遍养成了以智能手机作为支付载体的行为习惯。
王蓬博称,此外,经过多年发展,支付宝在用户基础、商户覆盖、产业链协同及优惠激励机制等运营经验等方面已积累了深厚优势。相较于移动支付初期的拓荒阶段,当前的推广不仅拥有庞大的存量用户群体,更具备对用户行为习惯的深度洞察与成熟的营销策略,能够更高效地引导用户完成从扫码向“碰一下”的使用迁移。因此,这一过程本质上是既有用户在已有支付认知下的功能升级与体验优化,而非从零培养用户对全新支付方式的认知,更容易加速用户规模的突破。
〈2〉
扫码支付的“荣光”与“隐忧”
在“碰一下”的蓝色光环渐次点亮收银台时,多元支付形态正形成“百花齐放”的竞争态势。
自助售货机的刷脸设备前,用户只需抬头露脸即可完成取货付款;便利店的掌纹识别终端旁,正在与客户通话的通勤族无需中断交谈,抬手一扫,即可快速完成购物支付,轻松化解无法腾出手打开扫码界面的尴尬......但即便如此,手机扫码仍是绝对的“主力军”。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2024年发布的《2023年移动支付个人用户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手机扫码或出示二维码支付的渗透率高达92.7%,意味着近九成移动支付用户仍将其作为首选方式。
这一数据背后,是扫码支付改写支付行业的辉煌过往。十余年前,二维码以“零硬件门槛”的优势撕开市场缺口。商户无需购置专用设备,一张打印的贴纸即可接入移动支付;用户只需手机安装App,便能摆脱现金束缚。这种低成本的普及路径,不仅让“无现金社会”从概念变为现实,更彻底重塑了线下零售的交易逻辑。
夫妻店无需再清点零钱,连锁品牌实现了收银数据的实时同步,就连街头小贩、“走鬼档”也能通过二维码承接生意。在微信支付依托社交生态下沉、支付宝凭借电商场景渗透的竞争中,扫码支付成为双方共筑的市场根基,支撑起万亿级交易规模的日常流转。
然而,在“碰一下”“刷掌”等新形态的对照下,扫码支付的体验短板正逐渐显露。
最突出的是串行支付的效率瓶颈。高峰时段的收银台前,用户需依次完成“解锁手机、找到App、调出二维码、对准扫码盒”的四步操作,遇到网络卡顿或镜头对焦失败,还需反复尝试。
博通分析报告数据指出,在“碰一下”支付环境下,用户解锁手机一碰即可完成支付,操作步骤较扫码减少四步,支付时长压缩至5秒内。
对特定群体而言,扫码支付的门槛更为明显。来华旅游的境外旅客常因不熟悉国内支付App操作、缺少绑定银行卡的条件,面对二维码束手无策;老年群体则受限于视力退化、手机操作不熟练,在“找码、对准”的环节屡屡受挫。
有用户在社交平台吐槽:“帮父母绑了支付App,可他们还是记不住怎么调二维码,每次买单都得打电话问。”即便对年轻用户,调用相机的繁琐与技术适配问题也逐渐引发不满:部分老旧手机打开相机需加载数秒,低温环境下屏幕卡顿更会延长操作时间,有消费者直言“赶时间的时候,掏手机扫码比掏现金还慢”。
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局限与隐私顾虑带来的隐性痛点。扫码支付高度依赖网络信号,在地下车库、偏远景区等信号薄弱区域,往往出现“扫得出、付不了”的情况,只能切换现金支付;同时,二维码易被篡改的特性也暗藏风险,曾有不法分子替换商户收款码盗取资金,虽有平台推出“安全码”防护,但普通用户仍难辨真伪。
扫码支付在效率等方面的劣势,或正成为“碰一下”支付乘机而入、抢占份额的突破口。
〈3〉
“碰一下”碰出旧技术的新火花
从扫码支付的普及到“碰一下”的快速兴起,NFC这项曾被短暂搁置的技术,正凭借更便捷的交互方式重回大众视野。
对许多用户而言,这项技术其实并不陌生。广州90后小陈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我早就用ApplePay坐地铁了,苹果卡包绑上羊城通,手机贴一下闸机就开,没电的时候也能刷,比找二维码方便多了。现在‘碰一下’付款,体验感差不多。”
小陈的感受道出了NFC技术的核心优势。作为近场通信技术的一种,NFC通过10厘米内的电磁感应实现设备互联,无需复杂配对流程,且具备金融级加密防护,安全性与便捷性曾被业内认为优于二维码。在国际市场,NFC早已成为主流支付技术,欧洲的“闪付”、日本的“Suica”交通卡均基于此技术构建,这也是其能快速适配境外旅客支付需求的关键。

然而,支付宝“碰一下”与传统的NFC又并不相同。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程华指出,苹果支付和公交卡支付是NFC支付中的“模拟卡”模式。手机绑定物理卡的过程,是一个在手机NFC芯片上加密生成相应模拟卡的过程。手机接近收银设备时,收银机相当于读卡器,读取手机上的模拟卡。前端支付完成后,后续的清算过程和银行卡支付完全一样。
“而支付宝的‘碰一下’采用了NFC的‘读卡器’模式。手机接近收银设备时,调用已经事先安装好的支付宝APP,读取收款方的设备信息。这个过程中,手机类似于读卡器,收银设备相当于加载信息的二维码。‘碰一下’的过程相当于条码支付主扫模式下的‘扫一扫’,是建立消费者支付宝钱包与商家收款账号之间联系的过程。随后的信息传输、转接清算又回到了条码支付的流程中。”程华表示。
因此,“碰一下”支付的外在形式是NFC支付,需要手机侧的NFC芯片以及商户端不同于传统收银机的设备,可以通过近距离的硬件靠近,完成支付。但在实质的技术路径上,信息交互、转接清算以及费率分润等方面遵循条码支付的流程,本质上属于条码支付的一种变形。
技术逻辑的革新之外,市场推广的强力助推同样关键。“碰一下”对用户推出随机立减、新人红包等优惠,社交平台上“碰一下省5块”的分享屡见不鲜、对商户则免费提供感应终端等。
不过,尽管行业数据显示当前国内智能手机NFC渗透率已达70%,但“设备鸿沟”依然存在。社交平台上,“安卓老机型没有NFC”“爸妈的手机用不了”的吐槽并不少见,这部分用户成为“碰一下”下沉的主要障碍。
更值得关注的是用户习惯的差异,有用户直言“快几秒对我不重要,付款时的信息确认才会让我更安心”,这种对“无感支付”的顾虑,本质上是对技术简化与交易安全感的平衡诉求。
此外,也有商户反馈:“有的客人贴一下就好,有的得输密码,我们还得特意提醒,反而增加了沟通成本。”
从补贴驱动的新奇体验到习惯养成的自然选择,“碰一下”要真正替代扫码成为新主流,还需要扛过重重挑战。而这场“旧技术的新战役”,本质上是支付行业从“功能竞争”转向“体验竞争”的缩影。
〈4〉
多元支付格局下,什么才是不变的胜负手?
从扫一扫到碰一下、刷个掌,支付逐步脱离手机屏幕的技术趋势愈发明显,多维支付的新格局已然形成。而这背后也离不开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在支付存量市场中争夺增量空间的双雄对决。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支付宝希望用“碰一下”扭转在扫码支付竞争中失去的市场份额。
巨头之争的背后,是多元支付形态的集体崛起。9月12日,中国银联及Visa发布了《银行卡组织高质量发展推动支付产业服务实体经济》,报告指出,中国支付产业的发展呈现多元支付方式实现多场景覆盖的特点。目前,刷卡、二维码、非接(NFC、HCE)、刷掌、刷脸等多种支付方式共同发展,在商超购物、交通出行等高频小额交易场景中广泛应用,深受消费者青睐。尤其在零售支付移动支付领域,中国依托供给与需求两侧的双重推动,在服务便利性、效率及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无论是为外国人来华提供便捷支付服务,还是保障农村地区老年人等群体的支付需求,各方均形成合力推进。
这种多元共生的格局,打破了单一支付方式主导市场的旧模式,但也让用户习惯的迁移充满不确定性。社交平台上,既有“碰一下太方便,现在付款都懒得找二维码”的积极反馈,也有“还是扫码踏实,能看到付款金额更放心”的保守声音,更有老年用户直言“刷脸、碰一下都不会,还是现金实在”,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让任何一种支付方式都难以成为“万能解”。
“创新,是支付公司面对压倒性优势境况下最好的应对方式。”王蓬博指出,当增量市场转向存量竞争,支付机构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转化率与用户黏性;同时,不同场景(如驾驶、戴手套作业、无障碍环境)对支付便捷性要求各异,这类细分场景也在驱动支付变革,而这方面的支付变革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是在下一个技术时代来临时对用户心智的提前占领,就像移动支付最初推广时一样。
2025年9月16日,在第十四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陆磊指出,全球科技创新加快迭代。支付产业要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全面提升支付数字化水平,以技术创新巩固领先优势。同时,要统筹安全与发展,牢牢守住安全底线。产业各方应坚持守正创新,让创新在合规的轨道上推进,以发展的成果夯实安全的基础,形成支付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色。
未来的支付方式会如何发展?王蓬博表示:未来,多元支付方式肯定会走向融合,因为最终还是人在使用,实际上观察现在的支付落地工具,就可以看到既能用刷脸支付,又可以支持扫码支付,也可以支持指纹等等,已经是融合的状态。也就是说,短期内,扫码、NFC、生物识别将在各自优势场景共存;长期看,随着操作系统级整合与感知计算发展,多种模态将融合于统一身份认证体系。
随着支付机构半年报陆续出炉,这场围绕支付入口的拉锯战已然进入新阶段。当 “碰一下”“刷掌” 等形态不断冲击既有格局,不难发现,支付习惯的培育深度、场景覆盖的全面程度、效率提升的实用性、用户粘性的牢固强度,早已成为支付机构下一轮江湖话语权之争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