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港股市场上演冲高回落行情,引发南向资金流向波动,出现“一日撤离、一日回流”的戏剧性场景。
继前一日单日净卖出超180亿港元后,南向资金8月5日逆转方向,大举回流234.25亿港元,部分被抛售的个股重获青睐。尽管市场短期波动加剧,资金南下抢筹的全年强劲趋势未改。目前,南向资金净流入额已超去年全年并创历史新高;此外,借道ETF布局港股趋势同样明显,多只相关产品规模暴增十余倍。
在市场波动之际,机构对于港股的长期价值仍持有共识。招商基金投研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短期港股受海外市场扰动出现调整下跌,但中长期看,香港科技板块因其高成长性和技术壁垒,或成为未来资金关注的重点方向,港股市场盈利或迎来修复,有望继续走出由盈利驱动的行情。
港股冲高回落引资金分歧
7月以来,港股市场整体呈现冲高回落的走势。数据显示,截至8月5日,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在最近10个交易日中的最大回撤分别达到5.3%、7.79%。随着市场开启快速回调,资金也开始出现分歧。
8月4日,港股市场快速回调引发南向资金直线撤离,当日净卖出超过180亿港元,净流入额达到年内第三高的峰值。其中,阿里巴巴-W、英诺赛科、快手-W分别获净买入7.28亿港元、3.63亿港元、2.2亿港元。盈富基金、恒生中国企业、南方恒生科技遭集中抛售,分别遭净卖出145.35亿港元、63.26亿港元、14.53亿港元。
次日(8月5日),资金流向逆转,南向资金迅速恢复买入态势,全天买入额达到234.25亿港元。截至收盘,盈富基金、南方恒生科技重新获大额增持,被净买入62.93亿港元、7.98亿港元;此外,腾讯控股、快手-W、理想汽车-W、阿里巴巴-W等多只个股亦获5亿港元以上资金流入。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本身已经积累了较多涨幅的情况下,预期变动会导致市场波动较大,但这并未改变港股市场的中期配置逻辑,市场的回调可能反而带来了结构性机会。一位公募投研人士称,“港股市场短期虽有调整,但是并不伤筋动骨,估值本身仍然处于合理区间”。
从全年资金流向看,随着港股市场的强势反攻,资金南下抢筹趋势凶猛。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5日,南向资金年初至今已流入8843.81亿港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8078.69亿港元的流入总规模,且创下历史新高。
同时,资金借道ETF布局港股的趋势明显,投资港股的ETF产品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以基金名称中有“港股通”的ETF为例,截至8月4日,79只港股通主题ETF的合计规模为2381.62亿元,较去年底的819.97亿元增加了近两倍(190.45%)。
其中,多只产品规模出现十余倍的增长。如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行金融主题ETF去年底的规模分别为6.53亿元、8.23亿元,最新规模已达到120.51亿元、125.16亿元,二者年内规模增幅均在14倍以上。
此外,公募基金整体对港股的配置力度亦同步提升。据第一财经统计,在有近两季度数据的产品中,投向港股市场的基金产品共有2778只(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超过1700只产品在二季度选择提升港股仓位,其中250只产品对港股的配置力度提升了超10个百分点。
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进一步印证:截至二季度末,公募港股持仓占其股票投资市值比例从上季度的36.9%进一步升至39.8%,创沪港通开通以来新高。其中,主动偏股型基金二季度港股持仓4379亿人民币,环比增加6.5%;港股仓位从上一季度的30.8%升至32.5%;被动ETF持有港股市值则从3264.1亿元提升近17%至3809.3亿元。
而在7月中下旬,易方达基金还陆续买入了中国银河、华泰证券、东方证券、光大证券、申万宏源、中信建投、中原证券、招商证券、国联民生、广发证券、中金公司等11家券商H股股份。此次交易完成后,易方达基金持有上述11家券商H股股份的比例(占已发行的有投票权股份百分比,下同)均提高至5%以上。
据业内人士透露,此次操作主要源于旗下香港证券ETF规模暴增带来的被动配置需求。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易方达香港证券ETF的规模达到228.76亿元,较6月底的97.03亿元增加了131.73亿元。
港股投资逻辑有何变化
从公募基金二季度持仓变动看,港股市场资金流向呈现明确的结构性特征,医药生物、银行、非银金融是公募重点加仓的三大方向,分别获增持9.31亿股、7.11亿股、4.87亿股。具体到个股层面,如石药集团、三生制药、建设银行均被增持超过2.4亿股。
“当前港股市场的估值抬升行情,是政策红利释放、全球流动性宽松与市场情绪共振的结果。”长城医药产业精选基金经理梁福睿认为,其核心逻辑已从单纯的估值修复转向基于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重估,是全球资金认可中国资产在全球范围内相对价值提升的结果,故而港股呈现出生物医药、科技、高股息三大主流板块持续大涨。
随着南向资金持仓占比持续提升,港股市场的运行特征正发生深刻变化。瑞银中国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认为,随着南向持仓增加,港股投资的变化包括市场对地缘政治更加脱敏;资金流动(尤其是南向资金)和本地流动性(如HIBOR)如今对指数表现的影响似乎更大;与全球股市的相关性下降,而维持与A股市场较高的相关性等。
站在当前时点,王宗豪对港股和A股整体持乐观看法,并认为“逢低买入”有望获得较强支撑,因为估值具有吸引力,尤其是AI相关的科技股;或能吸引南向资金流入和潜在外资流入,因为相较于近期历史水平,外资对港股的配置仍处于低位。
“在当前环境下,资金流向和创新可能在短期内仍是更重要的股市表现驱动力。因此在行业配置中继续采用杠铃策略,即精选互联网和科技股,同时关注高股息股。”在他看来,随着内地投资者的参与度提高,预计“趋同交易”机会有望增加,即对应的A股和港股走势趋同。其中,港股小盘股属于潜在的趋同交易标的,因为近几个月南向投资者的兴趣有所回升,而且过去5年A股小盘股大幅跑赢港股小盘股。
“虽然今年港股涨了很多,但其实很多优质的公司在持续地创造股东回报,还是非常值得大家去关注的。”兴证全球品质甄选基金经理程剑表示,香港市场还有很多中小型公司,也呈现出了一些成长性,但市场本身价值发现还没有到那一步,随着它业绩的稳定性或者规模、市值体量提升,会慢慢进入到更多投资者的视野中,从自下而上的角度,还是能发掘到很多这种投资机会。
“有些港股公司在不好的时候,估值会压得非常低,站在A股的角度可能不可思议,但它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个现实状态。”程剑认为,随着南下资金的进入,包括投资者对于资产的认知越来越充分之后,港股还是会有很多机会,可能在短期内会出现一些价值大幅重估的资产。
对于年内最受关注的创新药板块,梁福睿认为,近期创新药板块呈现出快速上涨后的短期休整状态,部分股票的估值有可能跟随市场形成一定泡沫化,但最终或仍会跟随基本面形成共振,因此需要密切跟踪,重点挖掘有基本面支撑的个股,警惕单纯依赖资金推动的个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