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28 15:25:09 股吧网页版
阿里高调入场!“百镜大战”下AI眼镜的未来该怎么走?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K图 09988_0

K图 BABA_0

  “阿里入局AI眼镜”的传言漫天飞了几日,备受关注的阿里巴巴AI眼镜正式在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下简称“WAIC 2025”)上以完整形态亮相。开幕首日,阿里巴巴正式发布了首款自研AI眼镜——“夸克AI眼镜”的技术研发进展。

  据悉,该款产品将深度融合阿里及支付宝生态:具备通义千问大模型和夸克最新AI能力,还支持高德导航、支付宝看一下支付、淘宝拍立淘、飞猪旅行的行程提醒等。业内人士指出,与市面现有产品相比,夸克AI眼镜的最大不同在于其深度整合了阿里巴巴生态系统。

  “百镜大战”的背景下,外界关心的重点无非两个:阿里为什么要做硬件?阿里眼中的AI眼镜该如何定义?围绕AI眼镜的定义,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业群智能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在论坛现场给出了三条新标准:它是一个真正的随身超级助理;一个全天候多场景可使用的智能终端;它还是一副美观舒适的好眼镜。

  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在阿里眼中,AI眼镜应该是一副真正意义上好戴好用的“超级眼镜”,是个真正的随身超级助理。

  至于阿里为何要做硬件,又打算怎么做?WAIC 2025期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与宋刚聊了聊,试图从点到线,梳理出AI眼镜发展之路上的种种可能。

  一千个厂商眼中

  有一千个AI眼镜

  2025年,AI眼镜之风再次刮了起来。从上半年Ray-Ban Meta销量超预期突破百万台,到今年二季度小米、华为、联想等科技大厂接连上新,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外界有关2025年是AI眼镜元年的讨论愈加喧嚣:在阿里此次官宣夸克AI眼镜之前的几日,相关消息就已经不胫而走,并连续霸榜热搜。

  在本届WAIC现场,想要体验各家AI眼镜的参展观众从展台排到过道,连带着通往二层智能终端展馆的扶梯成了本届展会人潮最拥挤的地区。成千上万双充满好奇心的眼睛,穿过几十克的眼镜,向赛博世界内张望,热情加速燃烧。

  科技巨头接连下场背后,AI眼镜早已被业内称为继智能手机之后最重要的移动入口之一,未来市场空间广阔。有AI眼镜品牌的创始人表示:“今年,AI眼镜的销量将达到几十万台,明年将突破百万台,后年应该会达到几百万台。”

  按类型划分,当下的赛道玩家主要分为三类:初创企业、手机厂商以及互联网科技公司。三类玩家“三分天下”,共同推动AI眼镜进入百花齐放阶段。

  那么,“百镜大战”之中阿里的路线究竟是怎样的?

  宋刚表示:“AI眼镜是未来继智能手机之后最重要的移动入口,也是未来人机交互的方式,可能变成用户的另外一个眼睛和耳朵,会成为感官交互的中枢设备。在阿里AI to C的战略里面,它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块,以阿里的能力嵌入进来也比较适合。”

  “我们在软硬件领域有多年的积累,尤其是在语音智能方向,我们很多的团队成员都拥有多年手机行业从业经验。在应用模型方面,我们有基于通义大模型和夸克应用端的模型;在生态上,我们从硬件到应用模型、到大模型,再到生态,能够自己实现技术、场景和生态的闭环。”

  对于AI眼镜究竟是什么,各家都有各自的定义。有简洁的,有复杂的,想法、定义都不太一样。“站在阿里的视角,我们有自己的节奏,会依托我们的生态,从衣食住行场景(出发),未来辐射到办公、教育、健康等场景。从硬件到应用、到模型,再到生态,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对于硬件来说,夸克是我们背后的应用,拥有垂直模型和应用模型的能力。对于夸克来说,眼镜又是它的一个硬件入口,因为现在的应用大多数是针对PC和移动端做了应用。但对夸克来说,眼镜就是它的第三个入口,也有可能会是未来想象力最大的一个入口。”

  打破AI眼镜“重量、续航、性能”不可能三角

  前提是什么?

  当下的大众认知中,AI眼镜一度存在“重量、续航、性能”的不可能三角,因此渗透率提升困难。

  不舒服、续航差、没用处,这也是当下市场对整个AI眼镜品类的“吐槽高发词”。性感火热的市场叠加相对骨感的体验,几乎让AI眼镜赛道成为最为割裂的存在:产品层出不穷,吐槽也从未停息。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下的AI眼镜仍处于初始阶段,甚至是“初始的初始”阶段。从某种角度上看,“百镜大战”交付出的眼镜,其本质是各家厂商对未来的多样解读。

  有别于大众认知,申万宏源也提出观点:“眼镜是AI落地的最佳载体,我们认为应该动态看待智能眼镜的发展过程,产品仍在不断迭代的过程中,未来无论是光学显示方案的完善、镜片的轻量化功能化、电池密度的提升,还是芯片功耗的降低、应用生态的完善,都会进一步推动智能眼镜的发展。”

  至于智能眼镜的发展将走到何处?目前并没有一个普适性的回答,但一些共识已经在头部大厂逐渐形成——作为一款AI眼镜,必要素质就是要“好戴好用”。

  首先是好戴。在佩戴舒适度上,眼镜重量和设计缺一不可。宋刚直言,与传统眼镜行业的深度整合也是AI眼镜突破用户体验瓶颈的关键。

  其次是好用。这涉及至少三个维度:产品续航、硬件素质与AI交互。对于部分用户来说,眼镜几乎是一款需要全天佩戴的产品。AI+之后,如何在有限重量的机身上保证眼镜的全天续航,是AI眼镜实现长时间交互的底层保障。

  据宋刚透露,在续航方面,夸克AI眼镜采用的方案是——“换电”。通过热插拔镜腿让用户快速更换主电池;搭配一个可随身携带的耳机盒大小的换电仓,可以实现24小时续航,这对有度数用户是比较刚需的。

  硬件方面,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摄像素质。据统计,目前AI眼镜的用户使用场景中,大部分都跟拍照功能有关。而拍照表现与摄像头硬件水平以及背后的算法水平呈正相关,这也直接决定了,想要在拍照表现上做文章,背后一定要有器件、算法和系统调优的能力。一句话总结,尽管当前AI眼镜赛道三分天下,但AI眼镜的拍照能力提升,仍是只有大厂们才能“烧得起经费”的战场。

  至于AI交互更是重中之重,这直接决定了智能眼镜能否称之为AI眼镜。包括AI眼镜在内,当下的AI终端设备大多都面临着场景割裂、功能分散、生态单一等问题,解决AI交互问题,几乎是所有AI终端玩家们都需要面临的问题。

  什么是叩开赛博世界大门的关键钥匙?

  在宋刚看来,当下AI眼镜行业在软件和硬件层面均存在瓶颈,但还不是最关键的,最核心的问题其实是生态。“比如说手机有安卓和IOS操作系统对应的生态,应用可以把信息共享给手机,但是目前还没有跟眼镜打通。想把在手机上运行的应用作为眼镜生态的一部分接进来,需要生态内的厂家去授权个人数据,并做信息和功能打通。目前没有多少应用真正打通。”

  从目前已有经验来判断,在厂商内部率先实现生态闭环,或是其中的一个解法。以Meta推出的Ray-Ban Meta为例,在复盘其二代产品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时,外界大多绕不开相似的研判——在保留了传统眼镜的体感下,初步完成了自有生态的浅层融合。

  以此类比来看,国产AI眼镜想要在生态层面实现突破,几家拥有丰富生态的互联网大厂,或将通过实践为行业带来新的可能。总要有先吃螃蟹的人,帮助产业从0到1。这也可以从侧面解读,为何阿里会选择在此时入局AI眼镜赛道。

  “阿里有自己的节奏,依托我们的优势,我们的软硬件,我们的模型,我们的生态。在这个方向上我们自己可以实现完整闭环。如果长期去等AI眼镜(整体的)生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完成闭环。像今天我们发布的高德导航、淘宝拍立淘,包括支付宝的支付,飞猪的行程提醒等,我们都是内部打通的。”宋刚补充称。

  宋刚举了一组例子:“以高德地图为例,通过定制近眼显示导航系统,我们在夸克AI眼镜上实现了骑行、步行场景下的导航指引。除了导航,我们还联合了阿里生态的支付宝,实现了眼镜直接扫码支付;联合了淘宝,实现商品搜索比价功能;我们还联合了飞猪,定制了AI眼镜中的行程提醒。”

  打通的方式是联合开发加深度定制,而决定选阿里生态中的哪个应用,基于什么场景来合作,主要是看这个应用场景是否更适合眼镜,以及是否能够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用户体验。在宋刚看来,AI眼镜的功能应该是基于一个场景去定义,“你基于什么样的场景,让用户体验什么,从这个角度出发去定义产品,为产品去匹配对应的软硬件能力。最后再在硬件、软件上做出相应的创新。”

  宋刚透露,除了融合阿里巴巴自有生态,夸克AI眼镜将会联合全球领先的眼镜品牌,通过技术、渠道、服务以及C2M定制能力的整合,解决用户体验的关键瓶颈。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