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午夜,上海白领李某在美团抢到“满25减21”优惠券后,以4元价格拿下原价25元的奶茶订单,社交平台上“薅羊毛”的狂欢席卷全国。阿里旗下饿了么与美团单日订单总量突破2亿单,服务器一度崩溃。然而资本市场的反应却截然相反——阿里股价连续7个交易日下挫,市值蒸发超1800亿港元;美团同步暴跌,两者市值合计缩水超过2500亿元。这场看似收割用户的补贴盛宴,正演变为投资者眼中的“价值绞肉机”。
01 补贴大战白热化,资本用脚投票的悲观信号
阿里于7月2日率先点燃战火,宣布启动500亿元补贴计划,矛头直指美团外卖基本盘。美团随即以“满25减21”、“零元购”等无门槛券反击,单日订单量突破1.2亿单,创下行业纪录。京东紧随其后推出“双百计划”,百亿资金加入混战。表面繁荣背后,财务代价触目惊心:高盛测算显示,三大巨头仅6月单季度补贴投入就达250亿元,预计未来12个月阿里外卖业务将亏损410亿元,美团EBIT利润将缩水250亿元。
资本市场反应凌厉。截至7月9日,阿里港股股价跌至103.3港元,7个交易日累计跌幅达9%;美团同期下挫超10%,创下去年9月以来新低。做空势力同步围猎,美团卖空股数在25天内飙升195%,成为空头头号目标。机构集体下调预期:摩根士丹利将阿里美股目标价从180美元砍至150美元;高盛同步将阿里H股目标价从154港元降至146港元,并下调2026-2028财年每股盈利预测4%-13%。这场资本出逃的背后,是对烧钱模式可持续性的深度质疑。
02 战略逻辑硬伤,高频打低频的致命误区
阿里将饿了么并入电商事业群并由蒋凡统一执掌,暴露出其核心战略意图——通过外卖高频流量撬动淘宝天猫低频消费,复制美团“外卖-到店-酒旅”的交叉变现路径。但这一逻辑存在三重致命误判:
时间窗口已然关闭:美团耗费近十年才实现外卖业务盈利,而阿里内部放风期望“2-3个月订单对齐美团”,高盛直指市场严重低估竞争持续时间。
用户转化效率存疑:饿了么日活用户虽因补贴冲上2亿,但非餐饮订单占比仅16%(1300万单),证明即时零售向实物电商导流效果有限。
生态协同镜花水月:阿里试图打造“超级星期六”消费节点,但茶百道、古茗等奶茶股借平台补贴暴涨15%,真正的赢家却是下游品牌商,平台沦为流量管道。
更严峻的是现金流压力。阿里近期宣布120亿港元融资计划支持云业务,但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经营现金流净流入下滑。当外卖单季烧钱高达200亿峰值(摩根士丹利预估),将严重侵蚀其投入科技与国际化等战略领域的弹药储备。
03 核心业务失速,补贴毒药难解增长焦虑
深入剖析阿里基本面,外卖豪赌本质是应对核心电商增长乏力的“焦虑型投资”。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京东GMV增长16%、拼多多与快手达15%,而淘宝天猫增速仅5%-6%,在主流电商中垫底。淘天集团遭遇增长瓶颈之际,蒋凡同时掌舵实物电商、即时零售、在线旅游三大板块,资源调配难免失衡。
亏损黑洞持续扩大:摩根士丹利预计阿里首财季合并EBITA同比下滑16%,本地服务EBITA骤降20%5。高盛更预警,阿里将外卖补贴视为长期营销支出的策略,需忍受2025-2026年的业绩阵痛。当投资者审视其15倍市盈率与5.86%的营收增速(过去12个月),远低于拼多多等对手,估值支撑已然松动。
04 持久战定局,估值体系面临重构
这场消耗战的终局远未明朗。野村证券推演三种情景:美团守稳60%份额(概率50%)、阿里美团双寡头格局(30%)、京东搅局的三足鼎立(20%)。但无论何种情景,高盛预计行业利润率将长期恶化,美团外卖正常化GTV利润率目标从3.2%下调至2.5%。
更深刻的危机在于互联网估值逻辑崩塌。传统“用户增长-规模效应-盈利兑现”路径失效,投资者开始用现金流折现模型重估平台价值。当美团王兴坦言“核心业务经营利润将大幅下降”,阿里持续用短期亏损换取虚幻的订单规模,资本市场必然以估值下修回应。截至7月9日,阿里市盈率降至15倍,逼近京东的10倍,昔日科技龙头光环尽褪。
当7月9日阿里股价下探102.8港元创年内新低时,机构仓皇调仓的痕迹清晰可见。这场500亿补贴的豪赌已演变为资本绞杀:阿里健康被质押用于可转债融资,淘天增长停滞,云业务22%的增速独木难支。随着高盛预警“市场低估竞争持续期”,美团骑手网络效率提升,京东百亿弹药就位,阿里在即时零售战场正陷入三面合围。当补贴潮水退去,裸泳者面对的将是更冷的资本寒潮。
战略转型的代价远超预期:
核心电商失速下,阿里借外卖破局的豪赌遭遇三重绞杀——
美团以单日1.2亿单筑牢护城河,京东携百亿补贴侧面突袭,
而资本市场用1800亿市值蒸发投下否决票。
当烧钱看不到终局,蒋凡手中整合的饿了么与飞猪,
正从流量引擎退化为吞噬现金的无底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