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陈思琦深圳报道
随着科技创新挺入“深水区”,技术导向型、知识密集型创业成为近年的一大趋势。从PI(首席研究员)到IP(创业项目)到IPO上市,走通这一链条是不少科研人员的新理想。
然而,搞科研看重的是技术先进性、前沿性,办企业则要求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做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截然不同的两套逻辑,让不少科学家无所适从。技术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技术经理人,应运而生。
业内更常称之为“科技红娘”,或科学家的“事业合伙人”。一方专注技术研发与迭代,另一方负责商业化落地事宜,如此分工明确的创业模式愈发常见。华大集团的汪建与尹烨、巨子生物的范代娣与严建亚、逐际动力的张巍与张力等等,皆是相似搭配。
2022年,“技术经理人”被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精细化。截至目前,四川、北京、天津、山东、陕西等十余个省市已将技术经理人纳入职称序列。
今年7月,深圳宣布认定首批154位“高级职业技术经理人”,来自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天使母基金、南山智园等133家不同类型机构。同期,华南地区首个高校“技术经理人学院”落地深圳技术大学,今年面向校内在读硕士研究生择优录取20人。
职业认定、高校培养“双管齐下”,深圳将打造一支怎样的技术经理人队伍?
技术至上vs市场先行
2017年华大基因上市,董事长、创始人汪建罕见地没有上台敲钟。
“我怎么能沾那个东西呢?”汪建曾如此回应媒体。
曾任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的汪建,2007年“南下”深圳创立华大基因。作为科学家创业的典型代表,汪建始终保有“科学狂人”的一面。
幸运的是,汪建走完了“PI—IP—IPO”的全过程。但更多科学家的创业之路,是中途折戟。技术转移公司美国巴士底(Bastille)曾有一项调查,美国高校教授创业失败率高达96%~97%。
“科学家创业往往陷入误区,他们将创业活动单纯视为技术问题。事实上,并不是掌握最高精尖的技术才能创业成功。直击行业未被解决的痛点、满足市场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才是创业成功的真正关键。”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中银科技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刘少轩表示。
刘少轩告诉南方财经记者,有效的创新创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非单纯依赖技术驱动。许多科学家懂技术但缺乏市场洞察,执着于将产品打磨到极致,但产品要么并非市场真正需要,形成从技术创新回到技术创新的无效“闭环”,要么人力、财力、时间等成本结构无法被市场接受。
201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在一次演讲中直言,科学家创业是“把才华和智慧用到了错误的地方”。他认为术业有专攻,人不可能一边做大学教授,一边做公司的管理人员,一边还要管金融。
有趣的是,2020年3月,由施一公担任联合创始人的诺诚健华赴港上市;2022年9月,诺诚健华又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
细看并不矛盾。在上述演讲后半段,施一公说:“我们应该鼓励科技人员把成果和专利转让给企业,他们可以以咨询的方式、科学顾问的方式参与。”
无论华大基因还是诺诚健华,顶尖科学家的“光环”之下,还有一些角色不容忽视。
华大集团CEO尹烨曾公开谈到:“汪老师更多的时间是思考未来,如何落地的工作就交给我。我要把天马行空的事情具象化,把下面落地的‘梯子’搭出来。”
诺诚健华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崔霁松,则拥有超20年的医药研发和企业管理经验,曾任美国PPD公司BioDuro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默克美国心血管疾病早期开发团队负责人。
深圳一高校转移转化工作负责人向南方财经记者分析,实验室孵化类企业,常常是教授带着学生创业,早期的经营管理主要靠教授的个人魅力和权威。一方面,高校师生缺乏业界经验,在股权设计、工商登记、税务、知识产权等方面要走许多弯路;另一方面,员工关系与师生关系是完全不同的,“若在企业内,管理层还像学生对待导师一样毕恭毕敬甚至言听计从,随着企业规模和业务扩大,教授的能力会有边界,企业管理将面临极大挑战。”
刘少轩同样建议,科学家最好减少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而应专注于技术指导与产品迭代:“科学家需要找既懂技术,又具备较强市场洞察与资本运作能力的‘事业合伙人’。”
修炼“科技红娘”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这一浅显的道理,对科学家创业团队而言,实践起来并不容易。《2024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53.3%,相较而言,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长期低于5%。
找到专业的“事业合伙人”,是破题之道。
2022年,“技术经理人”被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独立成为一项新兴职业。据官方定义,技术经理人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从事成果挖掘、培育、孵化、熟化、评价、推广、交易并提供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相关服务的专业人员。
业内更常将这一职业称作“科技红娘”,就像红娘牵线搭桥一样,帮助科学家将科研语言“翻译”成商业语言,将技术与市场连接起来。
目前,四川、北京、天津、山东、陕西等十余个省市已将技术经理人纳入职称序列,通常分初级技术经纪人、中级技术经纪人、高级技术经理人三个等级。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等人所著《硬科技2:从实验室到市场》提到,欧洲国家科研人员与技术经理人的配比大约为25∶1,即每100个科研人员需配备4个技术经理人。相比之下,我国技术经理人极为紧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我国拥有国家技术转移机构420家,从业人员总数近5万人,其中专职人员仅2万余人。
科技部《“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提出目标,到2025年全国技术经理人数量突破3万名。
高素质的技术经理人为何难求?高度复合的知识技能要求,或是主要原因。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获批设立全国首个“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学位点”,提出了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的“五力模型”:技术、市场、金融、法律、管理。
刘少轩解释道,懂技术是技术经理人的基础要求;其次是市场洞察力,确保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第三是金融知识和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力,科技型企业发展初期常常面临无产品、无收入、无利润、高风险“三无一高”困境,需借力信贷、债券、股权等多元融资渠道;第四是法律能力,高校科技创新必须解决知识产权归属问题,确保运营合规;第五是综合管理能力,包括对企业的运行管理、投资管理等。
传统上,“五力”通常分别以服务外包的形式实现,例如法律事务委托给律师事务所、法务公司,融资事务则可以找第三方财务顾问(FA)协助对接不同类型的投资人。
然而,企业必须理解这些专业人士所做的工作是否符合企业自身的需求和方向,要与他们建立共同的话语体系以实现有效沟通。此外,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完全依赖外包可能不再适宜。
例如,知识产权作为科技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最高商业机密,其保护不容有失,需有专业人士进行总体战略规划和监督,再将一部分事务性、标准化的工作委托给第三方服务商处理;融资同理,需有专业人才负责融资方案设计,帮助团队进行估值、组织路演等等,以确保与投资人沟通顺畅。
这也是技术经理人集成“五力”的意义所在:构建与市场“同频”的话语体系。
双管齐下
港股“激光雷达第一股”速腾聚创,2014年由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的邱纯鑫与导师和实验室同门共同创办;今年大热的深圳机器人“八大金刚”之一逐际动力,创始人为南方科技大学长聘教授张巍。
“学院派”创业项目持续涌现,深圳在高校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既有需求,也有基础。今年,组建一支专业化、复合型技术经理人队伍,被重点提上了日程。
3月,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发布《深圳市新质生产力科技促进中心关于组织开展“高级职业技术经理人”评定申报工作的通知》。评定工作由深圳市科技创新局指导,深圳市新质生产力科技促进中心组织实施,评定后由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颁发“高级职业技术经理人”证书。
上述通知显示,“高级职业技术经理人”申报对象为深圳市内从事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高校及服务机构专职人员或自由职业人员,同时满足条件:1、大专及以上学历,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本职工作5年以上;2、能高效整合运用学术界、产业界、投资界等广泛资源,并取得至少2个成果转化成功案例;3、专注于深圳市“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的一个或多个专业领域;4、在所在单位担任中高层管理职位或具有副高以上职称;5、具有为深圳科技种子项目库建设与服务的意愿和条件。
7月,154位申请人被首批认定为“深圳市高级职业技术经理人”,来自133家机构,涵盖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深圳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等研发机构,天使母基金、创东方等创投机构,以及深圳创投工会、南山智园等产业协会或园区。
中科美城创始人、深圳技术大学客座教授李永洲是深圳首批认定的高级职业技术经理人之一。他认为,将技术经理人与职业资格评定挂钩,将使这一新兴职业更规范、更具吸引力:“目前市场上的技术经理人以兼职为主,政策驱动下,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专业人士投身技术转移转化事业。”
李永洲谈到,除了职业资格评定,还应发展正规学历教育,当前已有高校设立技术转移硕士学位点或开设相关硕士培养项目。
继上海交通大学2021年设立全国首个“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学位点”,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也陆续开设此类专业。
今年6月,华南地区首家高校“技术经理人学院”在深圳技术大学成立。据校方介绍,技术经理人学院将构建“新工学+新商学+新金融”交叉学科体系,2025年率先开设“技术经理人卓越班”,面向校内在读硕士研究生择优录取20人。
培养方式上,每名学生将配备学术导师、金融导师、产业导师各一位,师资团队由资深金融市场、企业管理和产业领域专家组成。同时,学院将与德国、美国等国际机构合作,引入技术经理人(如RTTP)认证体系,在专业证书和培训认证上与国际接轨。
今年下半年,深圳将再认定一批高级职业技术经理人,评定范围扩大至大湾区重点城市。职业认定、高校培养“双管齐下”,深圳可为全国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探索出怎样的经验,备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