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毛九旗下三大餐饮核心品牌全面承压。
9月8日,深交所发布公告,港股通标的证券名单发生调整并自当日起生效。根据最新名单,包括九毛九(09922.HK)在内的总计20只标的证券被调出。
常规而言,深交所对港股通标的的调整反映了市场对企业前景的判断,也体现了行业趋势变化与投资者偏好转移。
今年上半年,处于调整转型阶段的九毛九交出了一份营收、净利双降的“成绩单”。期内,公司实现营收27.53亿元,同比下降10.14%;归母净利润6069万元,同比下降16.05%,延续了2024年中期的跌势。
半年关闭88间餐厅
作为餐饮企业,九毛九旗下三大核心品牌太二、怂火锅、九毛九(西北菜)均表现承压。
其中,扛起业绩大旗的太二餐厅实现收入19.49亿元,同比下降13.3%,营收占比70.8%,而去年同期为73.4%。这也是太二首次中期业绩下滑。

左宇摄
其次是怂火锅,实现收入4.17亿元,同比下降3.5%,营收占比15.1%;九毛九(西北菜)收入2.26亿元,同比下降22.6%,营收占比8.2%,成为三大品牌中下滑最严重的板块。
三大品牌表现走弱的背后,是门店规模收缩与运营效率下滑的双重影响。
门店方面,上半年,九毛九新开了10间餐厅,包括3间太二餐厅(其中一间为加盟店)、5间怂火锅餐厅及2间山外面合作模式餐厅。此外,10间自营太二餐厅转为加盟。而去年上半年,其新开餐厅数量为59间,扩店步伐明显放缓。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大规模关店。
今年上半年,九毛九关闭了88间餐厅,去年同期为14间。对于今年的闭店情况,公司解释主要由于相关租赁协议于届满后终止,以及部分餐厅的表现未达预期。
截至6月末,九毛九拥有餐厅数量729间,较期初的807间,净减少78间。以关闭了88间计算,闭店率超10%。
其中,太二为闭店“重灾区”,截至6月末,其拥有566间餐厅,较期初净减少68间。此外,怂火锅、九毛九期末门店数量分别为76间、68间,较期初净减少4间、3间。
太二品牌失宠
餐厅运营效率下降是九毛九业绩承压的另一重要因素。
上半年,严峻的外部环境令客流量减少,九毛九的餐厅越来越难“留客”,三大品牌翻台率均在下滑。
其中,太二(自营)翻台率从去年同期的3.8次/天降至今年上半年的3.1次/天,而2023年中期,该指标还停留在4.3次/天;怂火锅从2.9次/天降至2.5次/天;九毛九(自营)从2.8次/天降至2.5次/天。翻台率即餐桌重复使用率,直观体现餐厅生意的兴旺程度。
曾几何时,刚闯入市场的太二因独特定位和口味成为酸菜鱼界的“天花板”,也曾获得“排队王”称号。如今客流下降、翻台率不再,同店销售也出现了大幅下滑,上半年太二(自营)同店销售额15.36亿元,同比下降19%。
其他品牌同店表现同样不佳。怂火锅同店销售额从去年上半年的3.6亿元降至2.88亿元,降幅20.1%;九毛九(自营)从2.4亿元降至1.93亿元,降幅19.8%。三大品牌称得上全线溃败。
欲靠“鲜活”救市
为改善业绩,九毛九重点在太二品牌上下功夫。
上半年,太二推出“5.0鲜活模式”,以“活鱼、鲜鸡、鲜牛肉”三大招牌为核心推出升级菜单,同时部分门店装修换新,后厨增设炒锅和厨师进行现场烹饪,强调菜品的新鲜度。
这其实是对此前市场上预制菜质疑的应对调整。
此前,太二餐厅因鱼非现杀,消费者不清楚是否为长期冷冻产品,加上酸菜料包提前配好,无法调整辣度等问题引发消费者质疑预制,部分平台上架的太二快手菜口感与店内相近进一步加剧了争议。
据研报数据,截至今年7月底,太二调改门店已达64家,管理层预计到年底将达到150家。同时业绩会披露,7月以来调改门店的日均销售较旧门店有10%增长,门店升级初见成效。
记者从上海世纪大道商圈门店工作人员处了解到,调改店最早在广州推出,目前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其所在门店还未涉及,“升级店是活鱼现杀”。根据大众点评,目前上海现有50家太二门店中,有13家门店将头图改为“太二鲜活升级”,其中部分处于暂停营业升级阶段。

信息来源:大众点评
尽管调改初见成效,但市场对九毛九未来发展仍持谨慎态度。
国证国际证券研报指出,考虑未来仍有门店关闭,下调九毛九2025年—2027年净利润至1亿元、1.1亿元、1.3亿元(2024年8月预测为2.9亿元、3.2亿元、3.6亿元),目标价从3.7港元下调至3港元,评级从“买入”下调至“增持”。
截至9月11日收盘,九毛九报收2.32港元,下跌1.69%,总市值32.43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