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操作之后是秀业绩,人形机器人在2025年明显加快了发展节奏。近段时间,优必选、智元、宇树等企业接连宣布斩获上亿元采购合同,宇树还计划在四季度递交上市申请(这意味着须公开业绩和财务状况)。
从年初的春晚舞蹈秀,到在马拉松、格斗大赛、运动会等赛事中出圈,人形机器人在典型企业的明星效应下,赢得一片叫好声。
接踵而至的大额订单,是相关企业进一步展示实力的又一种方式,更是人形机器人从叫好迈向叫座的关键进阶。人形机器人的火爆,从概念到资本再到落地,是必经阶段,也必须遵循一切商品都需面对的货币化规律。
得益于科技底色和互联网的助力,以新风口姿态出现的人形机器人在概念“宣讲”阶段顺风顺水,早早地、快速地建立了大众认知,也成为资本在一级、二级市场追捧的热点。
紧接着,宇树、优必选等企业迎来真正的考验:技术需面向市场、面向客户、面向真实购买力,实现商品化与货币化的最优解。
叫好又叫座,一部影视剧尚且不易,对追求万亿市场容量的人形机器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叫座”意味着市场关注点从“表演”转向订单量、交付能力和客户反馈,是一个“既要又要”的复杂过程。
根据公开市场信息,此前人形机器人订单主要来自“发烧友”群体,即高校职校、科研院所等教育与科研机构。这类客户数量分散、单体采购金额较小。从产业链角度看,这类客户侧重“二创”开发,属于技术反馈而非产业驱动,并非长远规划中的主要客户群,对人形机器人产能拉动的能力有限。
随着大额订单的出现,人形机器人开始广泛触及商用市场。例如智元和宇树瓜分中国移动1.24亿元的采购大单,优必选则于7月和9月两次刷新全球人形机器人最大单一合同(分别为9051.15万元和2.5亿元)。这批人形机器人很可能将进驻营业厅、仓库和工厂。
走出实验室、走进工厂、最终走入千家万户,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理想愿景。从“发烧友”到规模化企业客户,再到海量普通消费者,则是其服务群体扩展的理想路径。
尽管我们对智能涌现和人形机器人迎来消费爆发的奇点保持乐观,但相比普通消费者,财力雄厚、应用场景明确的企业客户显然具备更强的承载能力,它们充当人形机器人企业的“考核官”再合适不过。
对人形机器人企业而言,大额合同背后是产能与交付能力的考验,是将好技术转化为好商品的必由之路。企业级客户拿出真金白银,就需要看到真才实学的场景落地。这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将加速企业运营的正向循环,实现强者愈强;若经不住考验,则难免在大浪淘沙中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