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郑康喜实习生姜语锌向梓瑜广州报道
近期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会,无疑是中国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绝佳“秀场”。大会中,从做早餐的星尘智能S1机器人,到优必选上演“最强打工(机器)人天团”,超30家广东机器人企业,向世界展现了广东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实力。
过去,广东这座制造业大省,长期依靠外需拉动,依赖大规模土地投资支撑经济高速增长。但在全球经济出现剧烈调整的当下,广东经济如何跃升?
答案不言而喻:加快向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面对新周期和新趋势,广东“重仓”科技创新激活发展动力,全省研发投入强度已经超过日本、德国。可观的创新投入不断催生出澎湃动能,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从传统产业通过“智改数转”焕发新生,到牢牢“卡位”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从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到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跨学科、大协同科学研究,再到企业创新“挑大梁”,这个中国经济第一大省,正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新三角循环。
但相较于国内国际领先水平,广东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仍旧存在不足,广东力图建立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产业发展反哺科技创新的“互促双强”良性循环,呼唤更多新变量、新增量。8月15日下午,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之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专题会议将在广州举行。专题会议上,与会的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人大代表、企业代表等将聚焦广东产业与科技创新的成效与现状,在省人大前期开展的专题调研基础上,为广东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解出新方程。
瞄准最前沿,挺进深水区
对比江苏、浙江,广东的产业更多分布在下游,更接近终端消费者。当前,全球经贸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总需求收缩,叠加关税等国际贸易壁垒风险上升,产品出口遇到挑战,加上内部需求不足,让广东在过去几年一直处于爬陡坡、拐大弯、过大坎阶段。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促双强、深度融合,是当下和未来,广东应对全球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是提升其全球产业竞争力的战略“先手棋”。这首先需要围绕产业链统筹推进原始创新、工程创新、应用创新突破,围绕创新链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
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围绕产业链统筹推进科技创新突破,早已成果斐然。
数据上看,广东已经初步形成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跨学科、大协同科学研究;已建和在建的国家大科学装置数量达10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6家,数量居于全国首位。
在此背景下,广东强化产业源头创新能力,一批引领性原创性成果竞相涌现;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卡脖子”技术、产业补短板技术和关键共用技术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今年6月,广州实验室研发的国产原研药“昂拉地韦”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个抗甲型流感PB2新药,为全球流感防控提供“中国方案”,便是广东源头创新的精彩案例。
不过,在关税博弈与科技革命交织的2025年,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构,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要掌握战略主动,科技创新必须要瞄准最前沿,挺进深水区。
深圳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正是广东科技创新不断突破的特写镜头。这几年,深圳围绕这一关键产业,展开了大规模科技创新突围战。
不久前,深圳启动重点产业研发计划,围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商业航天等11个重点领域实施专项攻关。在龙岗的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试验转化平台上,120多台专注于功率芯片研发、生产、检测等关键环节的国产设备,已通过平台生产线的实际验证。
这个开放共享的试验转化平台,填补了以往产业从实验室研发到产品量产之间的服务空白。“深圳已经形成了场景驱动创新、创新驱动芯片发展、芯片进步最终反哺半导体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深圳市半导体行业协会会长卢国建表示。
据悉,目前广东已投入省级财政资金155.13亿元,组织实施攻关项目797项,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除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跨学科、大协同科学研究外,广东还在持续调整优化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和措施,围绕创新链推进产业发展。广东完善了以6家国家级、3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在高端模拟、智能传感器、化合物半导体等领域布局超50个重大项目。
2024年,广东全省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6%和10.2%,体现了产业科技创新取得的突出成效。
应用牵引,资本助力
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拓展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场景是关键。
例如,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是汽车跨界融合的典型载体,不仅自身具有极高的商业与社会价值,还能带动芯片、传感器等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但目前,这类产业仍面临关键技术待突破、产业规模有限、应用场景不明确等突出问题。”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说。
要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让新兴产业“小树成森林”,让未来产业“新芽快破土”,或许都离不开“技术策源-应用场景-孵化平台-科创资金”的实施路径。
近日,东莞市科技局发布生物医药新政,提出东莞将支持AI赋能生物医药研发应用,围绕药物研发、医学影像分析等应用场景研发垂直领域模型。在建设行业应用场景方面,东莞将支持院企合作打造应用示范项目,通过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加快创新成果的临床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从实验室到药房柜台,一款创新药品医疗器械的旅程,不仅体现了企业的研发实力,更离不开监管和应用的加速。今年7月,广东省发布首批107种已获批创新药械产品目录,针对目录中的创新药械,要求医院结合临床需求“应配尽配”,助力创新药械加快入院,推动创新药加速落地应用。
广东人大调研组认为,广东应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生态体系。加快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建设,加快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网络,高效承接特色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化。
此次专题会议上,如何强化需求牵引,积极构建前沿领域的科技首试首用场景、打造多元化应用场景供给体系等问题,也将成为多方热议的话题。
创新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浇灌。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希克斯在其著作《经济史理论》中提出“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待金融革命”的著名论断,一语点明为科技产业创新插上金融翅膀的重要性。
对于广东而言,超5100亿的年度研发投入,叠加数百亿政策资金的 “催化剂”作用,广东的创新生态正从“投入量变”迈向 “产业质变” 。
不过,在观察人士看来,广东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进程中,仍需要更多政府投资基金作为耐心资本。政府投资基金立足于同项目一起成长,追求长期超高收益,具有成为耐心资本的诸多优势。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已先行先试探索壮大耐心资本的方式和路径,以政府引导为发力点,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对此,广东人大调研组也建议,广东需要积极争取国家级基金加大在广东的投资力度,拓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来源渠道,鼓励引导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