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两三年是中国人形机器人的机遇期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8日在北京举办,200余家国内外优秀机器人企业亮相。今年以来,中国国产机器人大规模集体亮相,掀起了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新一轮发展高潮。长期关注中美人形机器人的美国东北大学教授李向明,曾是中国国内首届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在美国经历了早期IBM大型机转变成微机的过程,也曾亲历移动通信黄金时代,主导推出世界上第一台触摸屏Linux智能手机摩托罗拉A760。李向明一直处于人工智能(AI)与机器人融合技术研究前沿,最近刚出版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变革、商业机遇与未来趋势》一书中,他通过40多个小故事,向读者展示了未来10年至30年,人形机器人在教育、养老、医疗等多个场景参与人类生活的情形。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他将思维拉回到30多年前,从实验室机器人讲起,对中美人形机器人产业做了深刻对比。
中美相当于踩在日本肩膀上
环球时报:上个月在上海落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美国特斯拉将自己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带到展台,很多专业人士对中美人形机器人的诸多细节进行了对比。您如何看待中美两国人形机器人目前的发展水平?
李向明:我的判断是,今年是人形机器人元年,机器人产业刚刚开始,很难说美国或者中国谁更领先。现在是发令枪响,大家都处于刚起步状态,但毫无疑问,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处于世界第一梯队。
前10年,人形机器人还待在实验室,没有大脑能够作独立决策,因此也没能在市场普及。最近几年,大模型发生质的跃迁,人形机器人发展轨迹发生重大突破,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但在美国,有相当一部分地区还很保守,如果一个人形机器人进入到普通家庭中,很多美国人首先担心会影响自己的私密空间。但中国不同,市场广阔且欢迎新技术,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人形机器人在中国发展未来可能更快一些。
中美两国处于人形机器人领先地位,实际上要感谢前期做了大量基础工作的日本,中美相当于踩在日本的肩膀上发展人形机器人。
李向明:包括谷歌、微软等美国AI巨头目前将主要精力放在AI的神经网络研究上,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想尽快冲刺到AGI(通用人工智能,能够学习并执行人或其他动物所能完成的智力任务——编者注)这一终极目标,获得AI领域的霸主地位。要达到这一目标,普遍认为可能还要两三年时间,并且剩下这最后20%的研发路程,进步也会越来越慢。
而这两三年的时间,是中国企业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中国可能无法很快在算力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但将DeepSeek等成熟大模型布局到机器人实体上,会产生很好效果。目前美国AI巨头还在“神仙打架”,中国应尽快把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做得更精密,形成不可替代的优势。据我了解,深圳优必选、杭州宇树科技等中国机器人企业,目前都在做大量创新,因此中国在这一领域目前具备一定领先优势。
未来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我认为将是一个模块化的产业链。如果你想给家人配一个人形机器人,就可以在机器人专卖店,详细选择机器人的外观、语言、技能等配置,专卖店根据你的需求向工厂下订单。3天后,你的人形机器人就会被运到你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