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商报刊发了《有的可换整机、有的只配打胶,小鹏P7+转向机售后被指“看人下菜”》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北京商报记者在跟踪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小鹏汽车售后虽然同意为主动提出要求的首批车主更换转向机,但因配件短缺,部分车主迟迟未能更换,在拼多多上甚至出现了销售小鹏P7+转向机的网店。上述车主的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还不断有车主遭遇转向机故障的危险情况。面对众多车主希望召回更换的诉求,小鹏方面仍未作出官方回应,被质疑存在逃避召回责任之嫌。
随着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的售后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其中部分车企对召回的消极态度,正成为行业发展的痛点。业内人士指出,建立召回制度的核心目的是推动车企提高产品质量,车企应将召回视为提升自身的契机,而非“烫手山芋”。
安全隐患仍未消除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主动提出要求的首批车主们(2024年11月提车)基本得到了可以更换转向机的解决方案,但更换速度较为缓慢。湖北车主王凡表示,自己的车辆生产于2024年10月,起初小鹏售后拒绝更换转向机,如今虽同意更换,“但从6月申请至今仍被告知配件缺货”。
由于配件短缺,在拼多多上甚至出现了销售小鹏P7+转向机的网店。该店店主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店内所售的小鹏P7+新版转向机是6月新到的版本,不仅在接口处改良并增加了胶套保护,还改良了电机,“前几天有二十多个人向我咨询,这款车转向机问题不少”。对于仅对转向机进行打胶处理的防水效果如何,店主则表示不便多说。
值得关注的是,在不断有车主提出更换转向机的诉求后,小鹏却仍然不肯为2025年提车的车主进行更换。武汉的车主李杨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他是今年2月提的车,转向机出厂时间的标记是2024年10月,但小鹏售后却以2025年提的车转向机已进行打胶等处理而拒绝更换。
同时,有多名车主向北京商报记者反映,小鹏在未告知车主的情况下,擅自对车辆转向机进行了打胶处理。北京一家小鹏门店售后人员向北京商报记者承认,“确实在没告知车主的情况下对转向机进行了维修”。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刘东阳指出,不告知消费者私自打胶的行为涉嫌隐瞒车辆缺陷,严重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有逃避召回之嫌。
上述车主的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还不断有车主遭遇转向机故障的危险情况。2024年12月提车的莫莫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8月21日,我在高速上正常行驶,车里还坐着小孩,突然方向盘打不动了,屏幕立刻弹出方向机故障报警”。此前,莫莫并未得到转向机存在隐患的官方通知,在危险情况发生后,售后才为其更换了转向机。
亟待企业明确回应
自今年初起,小鹏P7+转向机助力失效的问题便陆续出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信息显示,汽车召回中常见的缺陷情形有:行驶中发动机突然失去动力、刹车失灵、转向助力失效、关键部件断裂、脱落或与车辆分离导致车辆失控等。显然,小鹏P7+存在的隐患包含其中。但从车主群反馈来看,目前小鹏汽车仍未对P7+车型转向机隐患进行统一说明或召回通知。
目前,部分小鹏P7+的车主们仍希望品牌方能对车辆进行统一召回。据《经济参考报》报道,8月16日,4名来自深圳和广州的车主来到广州小鹏汽车总部,要求给出转向机助力失灵的原因并召回汽车。当车主提出为何迟迟不召回问题车辆时,一位客户经理称,“召回中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的召回流程里没有明确是三个月还是两个月,不能一有问题出现,召回中心就立刻责令企业召回”。
一位汽车行业人士介绍,从汽车召回流程来看,涉及多个部门和环节。企业需要对缺陷问题进行评估、制定召回计划、向监管部门备案,之后再通知车主,整个过程耗时较长,“若问题由用户先发现并反馈,处理的周期就会更长”,但车企也应在过程中及时向车主说明情况。
刘东阳介绍,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生产者获知汽车产品可能存在缺陷的,应当立即组织调查分析,并将调查分析结果报告质检总局。相关法律法规虽然未明确规定“2个月或3个月”的固定期限,但强调了“立即响应”原则。小鹏客户经理以流程无明确时限为由回复消费者,涉嫌违背“发现缺陷后立即召回”的核心要求。
刘东阳表示,“虽然并非投诉多就代表一定有问题,但从投诉内容来看,车企应早日给出明确回应”。
不能重推新轻售后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车企不断推新,并在智能化、续航等方面持续更新迭代。以小鹏汽车为例,公司最新财报显示,仅今年二季度,小鹏汽车就发布了包括小鹏P7+超长续航Max版本在内的三款改款和升级车型。有业内人士呼吁,车企在追求创新和市场份额的同时,售后服务也应及时跟上。
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当下新能源汽车召回主要存在成本高以及技术复杂两大难题。而完善召回的关键是落实售后服务体系,燃油车有很多4S店网点,这些网点是召回车辆的主力,“但部分新能源车企多以线上销售为主,缺少召回车辆的线下服务力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车企要重视召回”。
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认为,车企应建立“用户运营+质量监控”双通道,让社群反馈直接触发缺陷评估,并把召回预算从“黑天鹅”改为常规拨备,避免财务部门为保毛利而压缺陷等级,“核心是把召回视为品牌资产,而非负面舆情。主动召回是在‘信任银行’里存钱,被动召回则是透支”。
对于召回现象,盘和林则表示,要强化车企的质量责任。比如小鹏P7+转向机问题,不论最终是否召回,但用打胶替代更换,已是对消费者利益的轻视。在事件几经发酵后,企业仍未重视,这将会成为其发展的一大瑕疵。
实际上,召回制度也是为了让车企提高产品质量。一款成熟的车辆需要和消费者反复沟通才能实现完善和提高。“中国造车新势力的造车时间不长,功能很丰富,但在质量稳定性上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车企要将召回作为发展的契机,而不应逃避责任。”盘和林直言。
北京商报记者也观察到,当下,新势力车企们也在不断自我完善售后服务。今年1月,小米汽车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召回共计30931台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原因是智能泊车辅助功能存在隐患;2023年初,蔚来汽车宣布召回蔚来ET5电动汽车,共计997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