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把车造得好看又科技这件事变得更重要。
麦肯锡在一份报告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有些品牌天生就应享有高溢价”的阶层感,已经进化为“品牌应给消费者带来独特价值”的紧迫感。
在汽车市场快速迭代的当下,国内消费者显示出对价优物美的汽车产品的追求以及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认知进步。国内车企通过技术创新改变了消费者对汽车的评估标准。
易观分析发布的《中国汽车消费新趋势洞察》提到,当下汽车消费市场的特点为消费者年轻化、个性化趋势明显,具体表现为新生代消费者购车需求差异巨大。
8月6日,在小鹏汽车举办的全新小鹏P7首秀发布会上,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同样表达了上述观点:“过去消费者买车,要么把品牌放在第一,要么把性价比放第一。在我看来,小鹏汽车以前是科技第一,现在是颜值第一。”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何小鹏认为安全、品质是基础,抛开这两项无人能造车,但同时设计、科技、品牌、经营能力、商业能力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必要条件。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引导、新能源汽车产品力提升以及用户消费习惯的多方合力下,中国汽车消费悄然进入了新阶段。
“设计也是技术”
1885年全球第一台轿车诞生,过去140年间,汽车经过不断演变,在外观上发生了诸多迭代,而汽车的整体设计和外形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工业设计的最高水平。
作为车轮上的艺术,汽车设计不单单是外形的考究,更考验工业制造能力。正如何小鹏所言,设计本身也是一种技术。而颜值要能找到核心差异,找到用户跟客户核心的差异定位,找到市场竞争点。
当下,汽车主力消费群体正在发生改变。易观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当前购车主力人群主要集中在20—39岁阶段的中青年,对外观要求较高,运动、年轻化的外形更吸引他们;对智能化的接受程度高,愿意尝试更多新功能车型;品牌认知没有形成定性,更容易被性价比和产品力引导。而上述观点较为普遍。
在全新小鹏P7上或许能够看到如何满足当下消费者的“情绪价值”。小鹏汽车造型中心总经理王谭表示,在做这个设计的时候,做得最多的是减法。“大家可以看到全新小鹏P7整个干净的型面,只用高光来表现出它生动曲面的张力,这就是传递情绪价值、极具感性的部分。如何把感性和理性真正融合,这就是我们做P7设计的哲学和美学的精神。”
在何小鹏看来,虽然汽车外观设计越来越重要,但自动驾驶上训练的费用一年可以花接近20亿元,却没有哪家公司花20亿元在造型设计上。
“换个角度,用户买车时考虑的因素前三或者最差前四,设计肯定是其中之一,为什么没有同等研发投入呢?这样的逻辑或许说得通,以前要求科技达到A,成本达到B,其他达到C,然后尽量把造型做好;以后是造型做好的情况下把科技做到A,成本做到B,用户地位做到C。”何小鹏表示。
何小鹏甚至透露,最近在上海租了两栋楼给造型团队,并给予优先级。
“筑牢安全底线”
尽管何小鹏逐渐将颜值拉到首位,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小鹏汽车科技投入仍远高于设计。
“安全非常重要。”何小鹏说,小鹏汽车不光正在做硬软融合的研发,还在做跨域融合的研发,主动式安全将来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超高算力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关键支撑。
在德国等市场,当地用户普遍习惯高速行驶,部分场景下车辆时速可达200公里。在此类高速环境中,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需应对更复杂的环境感知与决策需求,对安全性提出了极高挑战。而何小鹏认为,现有不少解决方案难以充分保障该场景下的安全系数,而充足的算力是解决高速辅助驾驶安全问题的重要前提,即便在常规高速场景下,也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撑。
何小鹏强调,旗下包括Ultra在内的所有产品均在考虑全球化布局,因此对智能驾驶安全的技术要求正全面升级。
在何小鹏看来,安全涉及多方面,是一个从源头到市场终端的闭环管理过程。他指出,新势力车企正着力解决传统厂商以“硬件质量为主”的模式,转变为涵盖“软件质量+硬件质量+全球质量”的综合体系。小鹏汽车在进入全球市场过程中,需应对不同国家的地域性差异,包括法律法规带来的挑战。平衡好硬件、软件与全球地域性这三大要素,是当前行业面临的共同考验。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发展局、国家消防救援局消防监督司联合召开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工作视频会,研究部署本年度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工作。
要求车辆生产企业和动力电池生产企业要自觉扛起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围绕产品设计验证、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方面做好风险防范,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引导消费者正确使用车辆,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坚决守牢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