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机器人开始尝试向更高维度进发了。
7月底,小鹏汽车(09868)旗下小鹏机器人中心新成立智能拟态部,并开始“招兵买马”,主攻机器人多模态,研究方向包括具身智能原生多模态大模型、世界模型、空间智能等前沿领域。
而掌舵该二级部门的葛艺潇,曾在腾讯(00700)ARC(应用研究中心) Lab担任技术专家,28岁晋升腾讯T12技术专家级。作为香港中文大学MMLab(多媒体实验室)博士,葛艺潇曾在NeurIPS、ICLR等顶会发表多篇表征学习论文。目前该团队仅3人,研究方向直指“具身智能原生多模态大模型”这一行业制高点。
此前7月中旬,字节跳动旗下Seed团队从事强化学习相关研究的陈杰,也被小鹏机器人收入麾下。
小鹏汽车始于2020年的机器人布局,随着当下具身智能的火热,在中间一度的“溃败”下,似乎又开始提速了。
改变命运的收购
2020年秋,小鹏P7刚发布,手握美股上市融资的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带领团队在深圳的厂房里见到了多够机器人(Dogotix)创始人兼CEO赵同阳。
当赵同阳演示其研发的四足机器狗,何小鹏突然发问:“你现在只是小作坊,能赚点钱,但干不大。要不要考虑放弃小作坊、搞大事?”
这句提问在后来改写了Dogotix的命运。
彼时的赵同阳已创业四年。此前他曾于2012年创立深圳市安信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信可”),在loT物联网行业颇有建树。2016年时,安信可营收已过亿元;同年,赵同阳转让安信可股权,开始在机器人领域创业。
但赵同阳的前两家机器人公司因资金断裂等问题失败,直到2019年11月Dogotix成立,其机器人事业才迎来转机。2019年12月,仅成立一个月,Dogotix就研发出了单价1.8万元的第一代机器狗,并因售价不足波士顿动力机器狗的1/10而出圈。
2020年9月,Dogotix推出两款对标波士顿动力Spot mini的四足机器人,并取得成功。同月,赵同阳曾寻求小米(01810)的投资,但最终未能如愿。
而刚登陆纽交所的何小鹏,也正在汽车之外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何小鹏发出一起“搞大事”的邀请后,赵同阳并未在第一时间内给出答复。此后,何小鹏团队成员、原华为荣耀事业部总裁刘江峰再次沟通,赵同阳同意了何小鹏的提议。
洽谈一个月后,何小鹏全资收购Dogotix的知识产权、人员与债务;2020年12月底,鹏行智能成立,其中何小鹏个人注资65.1%,小鹏汽车持股19.9%,赵同阳持股15%,一支未来的小鹏机器人军团就此组建。
这也并非何小鹏彼时的单一决策。
同期,何小鹏还跟主攻飞行器的“草根创始人”赵德力进行了洽谈,当时的汇天团队只有12人。2020年9月,何小鹏收购汇天团队,飞行汽车项目“小鹏汇天”正式成立。
至此,小鹏形成了“智能汽车+飞行器+机器人”的三角布局,小鹏系FANTASY生态呼之欲出。
融合与路线之争
鹏行智能的起步堪称豪华。
何小鹏每周亲自主持例会,主动督促和推进相关项目事宜。同时,对鹏行智能开放小鹏汽车的自动驾驶代码,甚至一度以400万元高额年薪吸引人才。
2021年,正是四足机器人大放光彩的一年。当年春晚,宇树科技与优必选(09880)的机器狗轮番亮相。后来,云深处和小米(01810)也分别发布了机器狗产品。
而一开始鹏行智能在四足机器人的布局,主要是面向C端的机器马“小白龙”研发项目。
起初,赵同阳带领十几人的团队负责四足机器人,花了半年完成代号PX0和PX1的项目。之后PX2的“小白龙”和PX3交给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的机器人专家徐志根。2021年中,小鹏汽车将原自动驾驶产品部总监肖志光转岗至深圳,全权负责“小白龙”。
2021年也是鹏行智能规模最大的时候,团队足有300余人。而这300多人的团队也分为了三派:一是小鹏汽车的本部智驾人才,二是何小鹏互联网创业的旧部,三是从优必选等公司挖来的机器人人才,包括赵同阳的Dogotix。
团队之间跨界融合的阵痛很快显现。小鹏汽车过万的员工管理体系对于初创的鹏行智能团队来说,流程繁琐、效率不佳,也让“小白龙”项目难以推进。直到2021年9月,小鹏才官宣“小白龙”落地。
雷峰网在《鹏行往事》中介绍称,鹏行智能内部更关键的矛盾在于路线之争。
2022年10月,当特斯拉(TSLA)第一代Optimus机器人亮相时,赵同阳力荐何小鹏转向人形机器人研发。而鹏行智能内部团队则分析双足人形机器人仍要数十年才能实现本体和智能化应用,何小鹏也认为人形机器人还未到时机,赵同阳无奈,只能遵循何小鹏的判断。
转机出现在2023年3月。
OpenAI发布GPT-4的震撼性突破,让何小鹏意识到“技术奇点”可能提前到来,赵同阳也借此机会重提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这一次得到首肯后,同年4月,赵同阳带领亲自挑选的20人精锐团队转战广州,力攻人形机器人。
2023年10月,小鹏PX5人形机器人亮相小鹏科技日,其“直腿步态”设计突破动态平衡难题,引发业界轰动。之后,PX5还和一众人形机器人一起,登上英伟达(NVDA)的GTC大会,为英伟达CEO黄仁勋演讲助阵。
这场豪赌在半年后迎来回报,赵同阳总算出了这口气。
但庆功宴尚未结束,裂痕已然显现。赵同阳最终因技术路线分歧,经协商后离开了鹏行智能,以放弃股权换取竞业自由,并于2023年10月7日注册创立众擎机器人(EngineAI)。
企查查数据显示,赵同阳在退出鹏行智能时,持股14.29%,认缴出资额150万元;小鹏汽车持股18.95%,认资199万元;何小鹏持股66.76%,认资701万元。
小鹏汽车2024年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何小鹏持有小鹏汽车18.8%股权。以此简单计算,何小鹏持有鹏行智能股权逾70%,赵同阳虽然是鹏行智能名义上的第三大股东和产品研发负责人,但实际上做不了核心决策。
而整个2023年下半年及2024年,小鹏汽车都在面临爬出“低谷”的艰难煎熬,何小鹏无力参与鹏行智能更多,恐怕也是赵同阳加入小鹏又出走小鹏的动因之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小鹏系FANTASY生态中从事低空飞行器的小鹏汇天,由于成立之初就由HT Flying Car (Hong Kong)Limited全资持有,被收编的赵德力甚至根本都没有赵同阳的持股“忧虑”。
自2021年10月A轮融资开始,四年时间内小鹏汇天拿下4轮总共超9亿美元融资,公司估值已破百亿元;而相比之下,鹏行智能只在2022年7月获得一轮超1亿美元的A轮融资后,就未有后续。
核心产品研发团队持股如何安排,可能是小鹏“智能汽车+飞行器+具身智能”三角生态稳定性的关键,无论是已离职创业的赵同阳,还是尚奋战在小鹏汇天前线的赵德力,都会随着创业的不同阶段,考验何小鹏的智慧和胸怀。
具身智能未竟之战
赵同阳的离开并未动摇何小鹏的决心。
2023年9月底,小鹏汽车斥资9896万美元全资收购鹏行智能,将其收编为机器人事业部,鹏行智能从此成为过去式。时隔一年后,小鹏汽车在其AI科技日活动上发布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虽然Iron当时并未正式亮相。
而在具身智能火热的2024-2025年,被收编之后的小鹏机器人,尽管“明面上”获得的资源倾斜力度惊人,却并未对外公布核心技术进展。
何小鹏2025年3月曾透露称,小鹏汽车目前已在人形机器人产业深耕了5年,未来20年内,计划继续投入500亿元甚至上千亿元。之后何小鹏还提到,小鹏汽车计划2026年量产面向工业场景的L3级人形机器人,目标年产能5万台,聚焦汽车制造、3C电子等应用场景。
2025年4月底,小鹏携Iron正式亮相上海车展,现场展示语音交互、灵巧手抓取等诸多功能。小鹏宣称,Iron的软件和算法上与智驾体系同源,操作系统天玑AIOS支持多模态交互;搭载自研图灵芯片,算力可达3000TOPS,支持30B参数大模型本地运行。目前,Iron已在小鹏汽车广州工厂实训,主要参与小鹏P7的生产流程,如分拣、搬运、质检等产线任务。
但事实上,分拣、搬运和质检等产线任务,均属机器人领域常见应用场景,甚至并不需要具身智能机器人,即可取得成熟运营效果。也因此,在赵同阳离职后,小鹏机器人的具体进展与核心突破,并不清晰。
而从原鹏行智能离开的团队核心成员已孵化出众擎机器人、艾欧智能、珞博智能等创业公司。其中,众擎机器人和珞博智能还都加入了京东(09618)的机器人战略中。众擎机器人更在不足两年内“硕果累累”。
2025年2月,众擎机器人完成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前空翻,估值飙至15亿元。
“(我)从何小鹏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但汽车和机器人所处赛道不同,方法论不同,节奏不同;汽车行业对错误的容忍度低,机器人行业在当下阶段则需要不停地试错,不停地验证;大公司流程繁复,初创公司相对灵活。”赵同阳曾这样谈及与何小鹏的合作。
企查查数据显示,众擎机器人在2023年刚成立时只有6名在保员工,2024年才扩充至39人,是一个典型“小而精”的团队。
2024年上半年,众擎团队仅用6个月便推出3.85万元双足机器人SA01,打入高校市场,首月即获百单;2024年底,不出六个月,众擎团队又推出完整人形机器人PM01,将成本压至10万元级,发售价8.8万元。
2025年初,赵同阳还带着三大产品线(SA01科研型、SE01工业家用型、PM01教育型)进军CES(国际消费电子展) 2025。
众擎团队的技术突破速度更令人瞩目,仅用4个月优化拟人化步态、半个月时间就实现了前空翻,PM01还已落地深圳街头巡逻测试。这样的成就,也让媒体将众擎列为深圳人形机器人的“十三太保”之一。
赵同阳亦吸取了之前教训,众擎机器人成立之初为其100%持股。
2024年,众擎机器人斩获近亿元天使轮融资,2025年4月再获中东阿联酋资本Stone Venture领投的2亿元投资;刚过去的7月,众擎机器人完成由京东领投的10亿元A轮融资,中东资本持续跟投。目前,赵同阳直接持股31.29%,仍为公司实控人、受益人和最大股东。
从科研到家庭场景的性价比布局,再到运动控制算法和自研关节等硬件开源生态构建,号称年底量产破千台的众擎机器人,俨然已是具身智能赛道不容忽视的“潜力股”。而小鹏机器人,当下正试图高薪延揽人才,复刻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的突围路径。
夜深人静的时候,何小鹏不知是否会后悔放走赵同阳,具身智能赛道智元、宇树明星迭出,小鹏机器人会走向哪里,能走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