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一条细长的管道,从深山里蜿蜒而下,把清澈的泉水送到山脚下的工厂。那里,工人和游客可以一起看到水被灌装进瓶子,整个过程透明、干净,几乎没有秘密。
这是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夫山泉”)几十年坚持的“水源地建厂”模式。它不华丽,却让人记得住,也喝得安心。
8月26日,公司公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营收256.22亿元,同比增长15.6%;净利润76.22亿元,同比增长22.1%。财报一出,股价次日直冲近年新高。资本市场的选择很直接——在竞争激烈、消费刚回暖的当下,它依旧值得信任。
农夫山泉的底气从哪来?答案正在它的这条护城河里:透明工厂背后的绿水青山。
财报里的“长期底气”
表面看,农夫山泉的半年报很亮眼:收入和利润双增长,而且利润增速快于营收。半年报的数字漂亮,但真正打动市场的,只会是数字背后的逻辑。
上半年,农夫山泉又新增三处山泉水源——湖南八大公山、四川龙门山、西藏念青唐古拉山。这样,全国的主要水源地已经增加到15处。换句话说,农夫山泉的增长不是靠一时的促销和流量堆出来的,而是靠水源地的持续拓展,把未来的“确定性”提前写进了报表。
资本市场看重的,就是这种“长期底气”。在原材料价格波动、渠道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有了稳定水源和完善的生产体系,就等于锁定了未来的基本盘。而利润增速快于收入,也说明这种结构性优势正在发挥作用。
护城河长在哪:水源、管线和透明工厂
水就是水,有什么不同?农夫山泉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一直以来,农夫山泉采用的都是“水源地建厂”模式。仅2020年至今,农夫山泉就又新建成水源地工厂10个,在建水源地工厂4个,新铺设引水管线总长度超过240公里。这样的投入不只是好看的数字,而是形成了真正的物理壁垒:优质水源先到先得,一旦建成,就很难被别人复制。
“透明工厂”则让这道护城河更有说服力。目前,15个水源地中,浙江千岛湖、广东万绿湖、四川峨眉山、陕西太白山、吉林长白山、贵州武陵山、湖北丹江口、安徽黄山、福建武夷山和广西大明山等10个均已开放“看水源、看工厂”业务,从勘探、检测到灌装,全部对外展示。当消费者走进工厂,看到水从山里来、在现场灌装、全过程可追溯,那种信任就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眼见为实的体验。
此外,农夫山泉还坚持就近灌装,把运输半径控制在500公里左右(最长不超过1000公里)。这意味着水从山里到瓶子,再到货架,都在一个相对短的链条里完成,稳定、环保,也更让人安心。
所以,农夫山泉的护城河不是什么玄乎的概念,而是很具体的三点:水源稀缺性、管线和工厂的体系化布局,以及透明工厂带来的信任感。这三点叠加在一起,构成了别人不容易模仿的壁垒。
慢功夫更稳
在今天的饮料行业里,大多数公司追求的是“快”。快上新品、快做营销、快打折促销。农夫山泉看起来有点“逆行”——它把最慢、最重的活儿放在水源、管线和工厂上。
这条“慢路径”为什么能走通?有三个原因。
第一,稀缺性。好的水源不是到处都有,谁能先找到并投入运营,就能锁定独一无二的资源。农夫山泉从2024年的12处水源增加到2025年的15处,这就是典型的“抢先一步”。一旦建成工厂、铺好管线,后来的竞争者即便再加大投入,也不容易拿到同样的水源。
第二,确定性。饮料行业受很多外部变量影响,比如原材料价格、运输成本、渠道波动。但水源地灌装、透明工厂这些“硬投入”,反而成了确定性。它们虽然花钱,但能保证产品品质的稳定,让公司在波动中有缓冲。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的增速快过营收,就是这种“结构性确定性”的体现。
第三,信任。在一个产品越来越像的市场里,品牌能不能让消费者信任,成了关键。农夫山泉把“透明工厂”变成常态化动作,让消费者自己走进去看。这样的沟通方式,比广告更笃定。
水,透明工厂,绿水青山。选择农夫山泉,对消费者来说,买的不只是水,而是看得见的自然与信任;对投资者来说,买的不只是当下的增长,而是未来的确定性。
对农夫山泉自身而言,它坚持在做的,就是用经年累月的时间,把绿水青山的价值变成透明可见的产品优势,并一直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