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近日,海底捞全国首家社区店在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玖耀里正式开业。作为“不一样的海底捞”计划下的全新店型,海底捞社区店通过轻量化空间布局、全品类产品组合、全时段运营模式,深度聚焦社区需求,打造了一个全时段、多场景的餐饮生活新空间。
海底捞打造家门口的“欢乐食堂”
近期,不少早起买菜的居民路过玖耀里,惊奇地发现海底捞在家门口“出摊了”。早餐车里,手工现制酱肉包、茶叶蛋、粥品等早点丰富多样,价格亲民。
早餐时段后,这家海底捞社区店则变回了大家熟悉的样子,提供美味放心的火锅。在店外区域,社区店特别设置了户外露台区和多个装饰独特、配备空调的“泡泡屋”,让消费者能够在舒适的户外环境中享受火锅。
在功能设计上,海底捞社区店兼顾轻体量与高复合性,通过室内室外各200平方米的空间,灵活设置不同的出餐和用餐空间,让海底捞成为了周边居民家门口的“全时段欢乐食堂”。
来该店用餐的顾客多为周边社区居民,其中“银发族”消费者占到了相当的比例。除了开业活动外,海底捞社区店还在9月份推出了“敬长辈、暖金秋”系列敬老活动,不同年龄段的长者凭有效证件,在指定的时段用餐,每桌可享受20到40元不等的立减优惠,让“银发族”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温暖舒心的用餐体验。
轻量化店型切入
该店负责人介绍,海底捞全国首家社区店落户玖耀里社区型商业街区,辐射周边10余个社区及多所高校,能够满足社区邻居、学生和上班族等多元人群的全时段用餐需求。社区店团队基于对社区客群与消费习惯的调研,历经数月的调研和方案打磨,最终推动项目落地。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餐饮部主任孙工贺认为,从“苏超10元球票撬动人均300元文旅消费”这一现象级事件就能看到,服务消费已经从功能供给转向情绪联结,“当‘情绪价值’成为流行,社区餐饮连锁门店正进化为城市毛细血管级的情绪供应站,社区商业的‘熟人社会’属性,使其成为情绪价值供给的最佳载体。”
从手工包子的清晨温暖,到“门口”泡泡屋的火锅新体验……海底捞社区店更加注重“便民”与“亲近感”,小而轻的社区店型布局灵活,可以很好地承接商圈外溢流量,更能贴近居民生活场景,打造“下楼就能吃”的亲密消费关系。
“在运营过程中,我们会不断收集邻居们的反馈,不断完善产品结构和服务。预计后期会有小吃卤味、烧烤、拌饭等多元化的品类上新,为邻里提供更方便、丰富的用餐选择。我们希望海底捞社区店不仅是一家火锅店,更是一位好邻居,成为大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该店负责人表示。
持续打造多元消费场景
随着消费者需求趋向多元化,餐饮企业也在不断打破传统边界,通过拓展新场景、增加新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自2023年以来,海底捞就开始进行精细化布局,围绕火锅店的核心场景,拓展了更贴近日常、更高频的餐饮消费形态,以满足顾客更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进一步丰富顾客用餐体验。
2024年,海底捞在制定餐厅管理基础红线的前提下,将更多的主动权交予一线餐厅,充分鼓励餐厅差异化经营,以满足不同顾客的个性化需求,着力打造“不一样的海底捞”。海底捞臻选店、夜宵主题店、亲子主题店,以及主打多种“在地食材”的鲜切工坊先后与全国各地消费者见面。
“餐饮一直以来都是竞争激烈但不乏机遇的行业,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更是考验企业洞察消费者需求、精细化布局的时候。海底捞将持续与消费者沟通,挖掘细分人群的用餐需求,用产品创新、店型创新、服务创新深入不同场景,提供更精准的用餐体验。”海底捞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