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慢病管理第一股’方舟健客估值被低估”的话题近日被广泛讨论。伴随着讨论,方舟健客发布了其2025年半年报,首次实现扭亏为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其被低估的声音。
报告期内,方舟健客实现营收14.94亿元,同比增长12.9%;实现净利润1248.20万元,首次实现扭亏为盈;经调整净利润达到1758.40万元,同比增长16.8%。
对于业绩的增长,方舟健客指出,主要因线上零售药店服务及综合医疗服务实现增长。
报告期内,方舟健客线上零售药店收入达到8.64亿元,同比增长28.2%。这一增长与中国医药零售的深度变革有关,电商渠道已成为医药零售增长的核心引擎。
根据中康CMH数据,2024年药品零售市场规模达5019亿元,同比微增0.8%,其中电商渠道以645亿元规模、4.6%的增速成为增长主力,实体药店(含O2O)增速仅0.3%。
从商品种类看,方舟健客由于主要面向慢病患者,因此主要以处方药为主,21.6万个药物SKUs(最小存货单位)中62%为处方药。报告期内,其处方药销售额占商品交易总额的81.7%。
综合医疗服务收入尽管有所增长,但毛利率有所下降。报告期内,综合医疗服务实现收入3.57亿元,同比增加11.4%。受产品组合转变的影响,该板块的毛利率由2024年同期的22.8%骤降至13.3%。
日前,花旗研究发布了一份报告,聚焦慢病管理领域的多家头部企业,并首次纳入方舟健客,给予“买入”评级。报告认为,基于“熟人医患”的慢病管理模式,方舟健客拥有忠诚且活跃的付费用户群,用户复购率高且支付意愿强。
最新的数据可作为支撑。截至报告期末,方舟健客的用户数已达5280万 ,年同比增长15.8%,平均每月活跃用户大幅增加34.4%,达1190万名。付费用户复购率达85.4%。
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中国慢病管理市场将从2023年的455亿元增长到2030年的6000亿元,年复合增速高达44.5%。
国家层面在鼓励使用新技术赋能诊疗、健康管理。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探索推广人人可享的高水平居民健康助手,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保服务等场景的应用,大幅提高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和效率。
方舟健客已在探索。2024年,方舟健客在自我研发与外部合作研发中形成“AI+H2H(Hospital to Home,从医院到家庭)”,赋能医生长期管理慢病患者。
截至2025年上半年,方舟健客推出AI电子病历智能体、AI预问诊智能体、AI导诊智能体、AI医生助理以及AI客服助理等多个AI工具。
花旗研究给出的方舟健客目标价为8.5港元,这是最近一个交易日4港元左右的2倍之多。在AI的赋能下,这种建立在长期医患关系基础上的商业模式,最终能否真正印证方舟健客估值被低估的声音,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