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安在线(HK|06060)$ 多个大模型同意,大摩对众安在线的估值,这次犯了大错。以下来自豆包答问。
大摩估值假设的核心逻辑与漏洞验证
根据大摩2025年6月25日发布的研究报告,其给予众安在线“增持”评级的核心逻辑包括:
1. 稳定币业务带来低成本存款:众安银行作为首批为稳定币发行人提供储备银行服务的机构,预计可通过吸收稳定币法币储备资金(即发行方存入的等值法币)降低资金成本,改善净息差(NIM)。
2. 保险业务基本面改善:管理层指引显示综合成本率(CoR)持续优化,2025年毛保费增长目标超10%,健康险和数字生活业务有望逐步扭亏。
3. 科技与银行板块盈亏平衡:科技输出收入增长15.3%,众安银行预计2025年实现收支平衡,稳定币业务成为关键驱动力。
漏洞一:稳定币业务进展与预期的严重脱节
• 生效日期延迟与试点进展缓慢:香港《稳定币条例》虽于2025年5月30日刊宪,但正式生效并接受牌照申请的时间为8月1日。在此之前,众安银行仅参与金管局沙盒测试,实际吸收的稳定币存款规模有限。根据雪球用户分析,2024年众安银行存款规模为194亿港元,而2025年上半年稳定币相关存款增长仅约15%(即新增约29亿港元),远低于大摩假设的20%-30%增速。
• 竞争对手分流效应:京东、渣打银行等已在7月初启动稳定币合作,抢占市场份额。例如,渣打银行与香港数字资产交易所(HKEX)的稳定币结算通道已进入测试阶段,而众安银行的具体进展尚未公开披露。
漏洞二:基本面恶化未被充分反映
• 净利润下滑84%的严重性:众安在线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滑84.32%至6.03亿元,综合成本率升至96.9%,逼近盈亏临界点。健康险作为核心业务,综合成本率从2023年的87.2%飙升至95.7%,赔付率和费用率同步攀升。大摩报告未明确提及这一数据,仅提到“管理层指引显示综合成本率改善”,但未量化分析其对估值的影响。
• 业务结构单一与新增长点乏力:尽管2025年1-5月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3%至139.18亿元,但业务仍高度依赖电商、航旅等传统场景。退运险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60%降至45%,车险业务因缺乏线下网络,综合成本率比行业高8个百分点。大摩报告未充分评估这些结构性风险。
漏洞三:治理风险与估值模型的脱节
• 高管薪酬与业绩倒挂:2024年CEO姜兴、COO李高峰年薪分别达466.6万和392.5万元,显著高于行业调整水平,而公司净利润下滑84%。大摩估值模型未纳入这一治理折价,仍以1.6倍2025年PB(市净率)估值,而行业平均PB为2.7倍。
• 消费者投诉激增:2024年诉讼案件超4000条,消费者投诉超1万条,未解决投诉达3000余条。品牌形象受损可能长期压制估值,但大摩报告未提及这一风险。
大摩估值漏洞的行业背景与合理性
1. 投行估值的常见局限性
国际投行在估值时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宏观框架,可能低估微观业务细节。例如,大摩对稳定币业务的假设基于行业平均增速,但未考虑众安银行的竞争劣势(如市场份额被渣打、京东分流)。这种“概念驱动”的估值模式在科技概念股中较为常见,但在传统保险业务结构性风险加剧时容易失效。
2. 历史案例的参照性
大摩在优步2019年IPO中的估值争议(因定价过高导致股价破发)显示,其估值模型存在过度依赖概念炒作、忽视盈利可持续性的倾向。类似地,众安在线的稳定币业务尚未产生实际收入,而大摩已将其纳入估值,这种“预期透支”在基本面恶化时必然引发估值回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