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六条”激活并购重组市场,财务顾问(FA)业务成为券商投行收入增长的重要引擎。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并购市场(包含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呈现出“量减价增”的显著特征,1493家A股上市公司共计筹划1984单并购重组计划。其中,构成重大资产重组的有102单,同比增长121.74%。全市场共披露3531起并购事件,同比下降3.92%;交易规模约7983亿元,同比上升约1.86%。
活跃的并购市场背后,财务顾问业务的竞争格局正悄然生变。
从财务顾问参与并购事件的规模来看,以并购事件首次公告日为统计口径,中信证券以1981.98亿元位居财务顾问榜首,中金公司和中邮证券分别以1189.77亿元和1159.67亿元位列第二名和第三名。尤为引人注目的是, 中邮证券凭借单笔高达1159.67亿元的海光信息吸收合并中科曙光案,一举冲至FA榜第三,成为上半年最大“黑马”。
“投行业务正经历深度转型,券商积极布局并购重组赛道。”多位受访人士指出,随着并购市场活跃度提升,投行通过信息撮合、交易设计等关键角色创造新增量。政策红利下,FA市场却呈现冰火两重天,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指出“头部券商在超大额并购交易中的长期主导地位”,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则为中小机构指明破局路径——以资金撮合×产业洞察×数字工具构建“三角能力”,在新能源、跨境并购等细分赛道构筑护城河,与头部机构形成“生态竞合”。
头部机构分走七成“蛋糕”
自去年9月“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市场出现并购热,多个维度数据互为佐证。
Wind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并购市场共披露3531起并购事件,交易规模约7983亿元。上半年,1493家A股上市公司共计筹划1984单并购重组计划,其中,构成重大资产重组有102单,同比增长121.74%。
并购市场的回温,使得券商的财务顾问业务迎来发展机遇。
7月10日,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发布的《中国投资银行费用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投行业务费用估计达到76亿美元,同比上涨35%,创下自2023年同期以来又一高值。其中已完成的并购财务顾问费用为4.14亿美元,同比上涨47%。
并购市场的活跃直接反映在券商收入上,开展并购重组业务的收入主要包含在财务顾问业务中。记者查询上市券商2024年年报获悉,42家上市券商2024年共获得44.42亿元财务顾问净收入。
上半年的数据显示,中信证券优势仍然明显,中邮证券则以“黑马”之姿,在两个统计口径的排序中跻身前三。
Wind数据显示,从财务顾问参与并购事件的规模来看,以并购事件首次公告日为统计口径,中信证券以1981.98亿元位居财务顾问榜首,中金公司和中邮证券分别以1189.77亿元和1159.67亿元位列第二名和第三名。以并购交易完成日为统计口径,东方证券以990.42亿元位居榜首,嘉林资本以976.28亿元位列第二名,浩德融资和中银证券以976.15亿元并列第三名。
据Wind统计,百亿元规模以上的并购事件共10起,其中,海光信息吸收合并中科曙光100%股权的事件以1159.67亿元的交易规模排名第一,中邮证券担任标的中科曙光100%股权独立财务顾问,凭借这一单,中邮证券成为上半年参与并购规模券商FA第三名。
然而,市场“蛋糕”的分配极不均衡,记者统计发现,在财务顾问净收入一项 ,有18家上涨,24家下降,其中3家降幅超100%,最高达371%。更为显著的是,11家上市券商财务顾问收入合计30.23亿元,分走了市场七成收入,马太效应凸显。
从绝对值来看,仅有11家券商的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过亿,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居首的是中金公司,为9.16亿元,中信证券以5.64亿元次之。华泰证券、中信建投、申万宏源、国泰海通、招商证券紧随其后。除浙商证券、东吴证券、财通证券、天风证券外,其余均为大型券商。
这一格局在交易规模排名上亦有印证,小以并购事件首次公告日为统计口径,2024年中信证券以3294.24亿元位居财务顾问榜首,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分别以1930.66亿元和1867.59亿元位列第二名和第三名。
这一趋势延续到2025年上半年,以财务顾问或者独立财务顾问身份参与并购事件的规模来看,按照事件首次公告日在2025年上半年的口径统计,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邮证券三家券商FA交易规模合计占上半年市场总规模超80%。
头部券商的强势地位与政策引导和监管评价体系密切相关。廖鹤凯表示,这种高度集中是长期趋势。“并购六条”显著推动了并购市场的活跃度,政策支持头部券商通过并购重组做优做强,提升头部券商的市场份额,提升国内券商经营水平。
去年9月,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到,引导证券公司加大对财务顾问业务的投入,充分发挥交易撮合作用,积极促成并购重组交易。定期发布优秀并购重组案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强化证券公司分类评价“指挥棒”作用。
中小券商差异化突围
面对头部券商在百亿级并购FA业务上的垄断,中小券商的生存空间是否被严重挤压?
陈兴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超大额交易对券商的综合实力有着极高要求,包括充足的资金实力、庞大且专业的百人级团队、强大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全球协调能力等,而中小券商往往难以企及,使得超大额交易本质上成为寡头游戏。
“中信证券、中金公司等头部券商在超大额并购交易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头部券商在资源、品牌、全链条服务能力上有优势,对中小券商的生存空间构成了较大挤压,中小券商只能需求差异化突围。”廖鹤凯分析。
然而,压力之下并非没有出路。 在陈兴文看来,中小券商可充分发挥“船小好掉头”的灵活优势,避开与头部机构在超大额交易上的正面交锋,转而聚焦细分领域实现差异化生存。他提出了三条突围路径:一是深耕新能源、医疗等新兴行业,提供深度行业洞察的FA服务;二是扎根长三角、大湾区等区域市场,紧密绑定当地专精特新企业,挖掘其并购重组潜力;三是专注于跨境中小规模并购,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灵活机制满足特定需求,从而在细分赛道构建护城河,与头部机构形成“生态化竞合”。
记者注意到,中邮证券凭借1159.67亿海光信息并购中科曙光案冲至行业第三,为中小券商突围提供新思路。
公开资料显示,中邮证券的控股股东为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其股东涵盖邮政、快递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业务领域。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金融板块包含邮储银行、中邮保险、中邮证券等持牌机构,具备多元金融特有的协同优势。
“中邮证券强大的股东背景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项目机会和有力的资源保障,股东在不同行业广泛的业务布局和资源网络能够为中邮证券 FA 业务输送潜在的优质项目。”陈兴文分析,
记者就FA市场中小券商突围策略和中邮证券投行业务未来规划话题,向中邮证券发去采访函,截至记者发稿,未收到回复。
除了借力股东资源,打造专业化团队、切入特定赛道是中小券商更为普遍的突围策略。 例如,国元证券设立了并购重组专班,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建立标的项目库,搭建服务平台,探索设立并购基金,2024年,国元证券服务汉嘉设计跨界收购伏泰科技,在实控人变更而未触发重组上市的情形下完成了交易,为新三板企业曲线上市提供了范例。
谈及未来FA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陈兴文指出,核心竞争力将更加依赖综合能力的发挥,主要体现在资金撮合、产业洞察和数字化工具这三个方面。这三者相互配合,形成一种“三角能力”融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共同推动 FA 市场的持续发展,最终形成头部机构主导系统重要性交易,腰部在细分领域构建护城河,技术赋能下的专业分工效率提升的生态竞合格局,共同做大 FA 市场价值容量。
“在资金撮合方面,并购基金联动的作用不容小觑,通过与并购基金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券商能够为交易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加速项目的推进进程,确保交易的顺利达成,例如在一些大型跨境并购中,并购基金可以快速筹集大量资金,解决交易中的资金瓶颈问题。”陈兴文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