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经济特区的发展史,是一部人才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演进史。珠海从特区建立之初就把“重视人才”刻在了基因里。
从首开百万科技重奖先河,到出台全国首部人才开发地方性法规;从首推“十大英才”榜样,到召开“城市产业发展合伙人”大会,珠海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之路:以人才为牵引,推动产业聚能,塑造城市能级,通过“人产城”共荣实现链式发展。
得益于重视人才的城市基因,珠海经济特区在45年来一路闯关。如今,珠海已然发展成为一座人才总量突破90万人的“活力之都”,一座新场景、新物种、新赛道涌现的“创新之城”,一座颜值气质俱佳、活力魅力兼备的“青春之城”。
当前,珠海正重整行装再创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主导产业及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优势产业盘稳根深,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动能澎湃,“云上智城”“天空之城”渐已成势,迈向经济特区“下一个春天”。
人才政策“首开先河”
1992年3月,珠海在全国首开“科技重奖”先河,轰动一时。
在首届珠海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励大会上,迟斌元、沈定兴、徐庆中等技术人员成为首批“科技百万富翁”。彼时,坐在台下观礼的陈利浩激动不已,他暗下决心:将来自己也要站上领奖台。
这次大会极大地鼓舞了一批技术人员奔赴珠海,投身科技创新。求伯君、史玉柱、雷军等一批科技精英在此感召下,开启了珠海“92黄金一代”的佳话。1994年,陈利浩也凭借自主研发的一款财务软件,成为珠海第三届“科技重奖”的特等奖获得者,此后创办了远光软件。
据不完全统计,在实施科技重奖后的三年里,共有2.3万名科技人员、80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要求到珠海,5000多人次携400多项科技成果来珠海洽谈合作,吸引投资8亿多元。
此后,珠海先后制定出台了重奖科技人才、支持技术入股、促进科技创新等系列政策法规,为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吸引人才的环境,并非仅仅靠优厚的待遇可以营造。法治环境才是英才辈出的沃土。”《珠海经济特区人才开发促进条例》起草组组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点赞珠海经济特区,利用有先行先试的优势,延揽了大量高端人才。
“百万重奖科技”犹如石子入水般在珠海乃至全国范围内引发涟漪。彼时的珠海,常常上演一幕幕引进一个人才、创立一家企业、推动一个产业的故事。人才的集聚也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崛起。
以软件业为例,1999年,珠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将软件产业作为珠海的第一支柱产业,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重点支持软件产业的发展。
随着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珠海)——南方软件园的挂牌,珠海的软件产业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并孕育出金山软件、远光软件、航宇微(原欧比特)、东信和平、杰理、全志、极海微(原艾派克)等一大批知名软件企业。2024年,珠海软件业收入554.13亿元,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比重约54.84%。
人才集聚推动产业聚能
“未曾想中国竟藏着一座媲美迈阿密的滨海明珠。”2014年冬,包晓军考察回国创业落脚地时,被珠海的山海气质击中。彼时,珠海的领导盛情邀请他进行一次面对面交流,并提出“全力支持团队来珠海干一番事业”。
这场南海之滨的“隆中对”,成为改变他命运的支点。不久后,包晓军率领团队南下珠海。9年后,由他创办的纳睿雷达登陆科创板。他回忆道:“正是这座城市给予的信任契约,让我们敢押注‘不可能的任务’。”
纳睿雷达仅是珠海“二次创业”浪潮的缩影。这座城市以“产业与科技共生”为底层逻辑,从“管理者”变身“创新合伙人”,以场景开放、上市陪跑破除企业创业瓶颈,不断链接资本、技术、人才,培育“创新雨林”。
随着技术迭代,珠海企业家又通过前瞻性布局孵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布局第二增长曲线,实现“老树开新花”和“新枝结硕果”的共生状态,演绎出产业升级的“珠海范式”。
走进珠海极海半导体有限公司(简称“极海半导体”),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正在模拟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这是2025年发布的G32R5系列,适用于机器人小脑计算、汽车OBC等场景。
“目前,部分产品已绑定宇树、汇川等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小批量供货。今年的目标是抢占25%国产机器人MCU市场。”极海半导体相关负责人透露。
这家成立于2004年的半导体企业,在成立之初主攻打印机耗材芯片,2018年决定再啃“硬骨头”,继布局工业通用MCU领域后,进而进军车规级MCU研发。如今,极海半导体车从工业级芯片向车规级芯片、机器人芯片跃迁,车规MCU累计出货量已超3000万颗。珠海具身机器人产业链的“神经中枢”,正在这家“老”企业里生长。
这一切得益于其雄厚的人才支撑。近年来,极海半导体先后与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合作集成电路设计相关项目,同郑州大学成立“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研究院”,与国内多所重点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目前已拥有超过500名研发工程师。
近年来,珠海把持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抓手”。2024年,珠海“4+3”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长35.2%、集成电路业增长21.4%、精细化工业增长15.9%、智能家电业增长12.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0%,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1.6%,装备制造业占比37.8%,两者合计贡献近七成工业增长,“智造”转型成效显著。
“湾区硅谷”珠海样本
若将改革创新视作珠海的城市基因,那么生生不息的人才力量便是激活这座城市的生命密码,推动珠海的城市能级跃升。
《2025粤港澳大湾区产才融合发展报告》显示,今年以来,大湾区的竞争指数为27.0,深圳的竞争指数以35.0居首,广州31.1紧随其后,珠海竞争指数达到19.6,位于深穗之后,居第3位。
碧海蓝天的诗意栖居、张弛有度的创新生态、高效便捷的港澳协同,共同构筑出珠海吸引全球科技创业者的“人才吸引力法则”。这座城市的创新生态正以“生态赋能产业、开放激活智造”的独特逻辑,被创业者誉为“湾区硅谷”的具象样本。
“我们是技术密集型企业,高端制造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广东泰坦智能动力有限公司是2022年引进珠海的高企,公司董事长邹建俊表示,“我们讨论技术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人才发展。珠海是一个环境友好型城市,也是人才友好型城市,尤其适合新兴科技产业发展。”
当前,珠海汇聚10所高校,包括中山大学、北师大、北理工、暨南大学等4所“双一流”高校,985大学数量位居广东省第一,10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超过14万,数量位居广东省第二。珠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不断提高,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4.06%,居全省第二;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84.6件、连续13年保持全省第二。
谁能把人才留下,谁就赢得了未来。作为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珠海的人才净流入率稳居全省前三,2024年,珠海新引进各类人才约7万人,全市人才总量超90万人,国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入选人数创历史新高,人才磁场效应愈发显著。
2025年,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珠海更是推出了一系列诚意满满的政策大礼包,对新来珠青年人才实施住房“一免两减”政策措施。珠海还搭建了全国综合力度最大的青年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并将在三年内储备不少于3.6万套专用房源。
城市产业进化的本质是人才生态的持续迭代。珠海改革开放走过45年的历程,当90万英才在此汇聚,当“科技重奖”基因迭代为“英才计划”礼遇,这座改革之城正以“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吸引八方来客创业。在改革开放的路上,珠海“人产城”共荣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