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场再融资活动活跃,年内港股公司配售规模合计突破2000亿港元大关。Wind数据显示,按上市日期计,截至9月5日,年内港股公司累计完成281起配售,配售规模约2034.78亿港元,同比增长506.33%,规模远超过年内新股募资额。目前还有多家公司正在推进配售计划。
配售机制是上市公司在无需股东大会额外批准的情况下,向特定投资者发行新股或出售旧股以筹集资金的行为。今年以来,港股配售活动显著活跃,科技等资产迎来价值重估、上市公司加紧现金储备、市场流动性显著改善,全球资本再平衡下更多国际长线基金踊跃参与港股配售。
从发行方式来看,折价配售成为主流。多数企业采用折价方式吸引投资者。配售节奏明显加快,“闪电配售”或“先旧后新”被广泛应用,助力企业快速完成融资,应对市场变化和业务扩张需求。此外,中小盘企业配售尤为活跃,积极进行再融资。
科技与生物医药
行业主导
科技、医药生物公司成配售主力。按Wind行业分类数据,软件服务、医药生物年内配售数量均在30起以上,相关公司配售活动频繁,融资规模较大。个股方面,宁德时代、小米集团的年内配售规模居前,分别约435.09亿港元、426亿港元。药明康德、融创中国、地平线机器人、信达生物、蔚来紧随其后,配售规模均在40亿港元以上。
国际长线基金对港股公司配售展现出浓厚兴趣。以英诺赛科为例,公司7月22日公告显示,其配售1358.4万股H股吸引了国际长线基金参与,总订单多倍覆盖。
“随着科技板块的估值显著提升,众多科技企业把握市场窗口积极融资,今年再融资总额中接近40%来自科技企业。一些高新科技企业通过持续增发,上市后的再融资金额远远超过上市时的募资额,充分体现了全球投资人对科技板块的长期看好。”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9月5日在2025香港交易所未来科技峰会上表示。
以机器人企业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必选”)为例,公司7月28日成功完成H股配售,募资额约24.7亿港元。自上市以来,优必选已进行多次配售融资,累计再融资额已远超IPO募资额。
陈翊庭表示,过去一年中国科技产业实现多项振奋人心的突破,在AI领域已从“跟跑”转向“领跑”,多家企业在机器人、半导体、新能源及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展现出强劲的创新爆发力,吸引了全球资本的广泛关注。
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亚太股本资本市场部主管张晓羽表示,年内恒生指数涨幅超25%领跑全球主要股指,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与市场韧性,融资活动同样表现活跃。除了IPO融资额远超去年外,上市后增发、老股转让及可转债发行表现也十分亮眼,充分体现了市场再融资能力的恢复和投资者信心的持续提升。
募资多用于
研发投入和国际化布局
从资金用途来看,配售募集资金多用于研发创新、业务扩张、国际市场拓展、补充营运资金和优化资本结构。
港股上市公司倾向于将配售资金用于研发投入,特别是在创新药物、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例如,信达生物7月4日完成配售,募资净额为42.65亿港元,约90%配售额将用于推进公司临床及临床前重点创新管线的全球研发等;一脉阳光在8月28日完成约5.87亿港元配售,约40%募资额将用于研发人工智能应用平台并提供医学影像全流程的应用场景等。
新能源、有色金属等领域的港股公司将配售资金用于业务扩展,包括开设新业务线、拓展海外市场、建设销售网络等。例如,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今年3月份完成一笔大额配售融资,部分资金将用于海外业务发展。灵宝黄金3月18日完成2.29亿港元的配售,配售款用于可能的并购机会。
市场流动性改善为企业再融资提供有力支持。根据香港交易所数据,今年前8个月,香港证券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248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068亿元上升132%。
富达基金经理张笑牧表示,港股市场在供需结构上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南向资金逐步聚合,抬升了港股市场的估值;另一方面,更多优秀内地企业赴港上市,为港股市场引来了资产端的源头活水,体现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成果。例如,港股市场里,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相关的企业,尽管处于技术创新的高投入期,但在商业化方面陆续有超预期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