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两大平台企业的举措引发社会关注:美团宣布2025年年底前全面取消众包骑手的超时罚款,建立“积分制”正向激励机制替代惩罚性措施;京东为全职外卖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全额承担人均每月约2000元的社保等费用。这些变化,体现了平台企业更注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
平台经济蓬勃发展,新就业形态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全国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骑手、司机、快递员等已达8400万人。他们穿梭市井巷陌,连接千家万户,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切实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既是一道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考题”,也是一道需要细致解答的“必答题”。
应当看到,新就业形态由于其用工方式灵活、组织方式松散等特点,造成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所涉情形复杂多样,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存在诸多新挑战。2024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涉新就业形态民事案件超过8万件,涉及社会保险纠纷、保险合同纠纷、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等多个方面。例如,有的企业通过与劳动者签订承揽协议等方式规避劳动关系,试图通过“障眼法”在劳动者权益保障上“偷工减料”;有的为追求配送效率,忽视安全风险。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获得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
司法裁判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近年来,司法机关通过发布权威案例,以案释法、明晰规则,树立了劳动者权益保护“风向标”。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一起典型案例中,外卖骑手在执行工作任务时受到侵权损害,人民法院明确,劳动者在获得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待遇后,仍有权请求第三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两者并不重复。类似这样的判决,意义不仅在个案层面强化了职业安全“防护网”,还对推动新业态经济健康规范发展起到司法示范和指引作用。
更好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需压实各方面的责任。一方面,相关执法司法部门应加大对侵害劳动者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畅通维权渠道,还要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精准便捷的法律服务,帮助权利受损者得到及时救济。另一方面,平台企业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通过优化平台规则和算法等举措,让劳动者能够体面劳动。
此外,还要推动社会各界握指成拳、形成合力。当下,一些街道社区设立了暖心驿站,推动解决新就业群体工作、休息等急难愁盼问题。这样的暖心之举,便利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也推进了基层社会治理。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不断织牢法治保护网,依法保障好他们的合法权益,才能进一步筑牢万家灯火的幸福根基,推动平台经济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