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卖大战持续引发关注。餐饮商家订单量屡创新高,消费者享受低价奶茶和咖啡,似乎一切都朝着繁荣的方向发展。然而,市场火热的表象背后,却潜藏着非理性消费的泡沫,以及行业利润不断摊薄、内卷式竞争破坏行业生态的严峻现实。7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要求理性参与竞争。
据媒体报道,在大额红包的刺激下,大量用户涌向平台激情下单,外卖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活跃景象。然而,这场由补贴撬动的狂欢,并未带来市场容量的实质性、大规模扩张。因为,餐饮行业的市场需求和容量是有限的,平台补贴导致堂食和外卖价格倒挂,外卖订单的爆发式增长背后,是堂食人群的急剧减少,是商家客单价下滑、利润率下降,是外卖骑手疲惫不堪,是平台疯狂烧钱,最后消费者却表示“喝不动、吃不下”了。钱花了,商品生产了,东西卖出去了,但好像没有赢家,更多的是白白浪费。
这场外卖“三国杀”愈演愈烈,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谁都不愿意放过即时零售这块蛋糕,各大平台都想扩展自己市场的边界。但即时零售是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的最佳实践,其生命力在于便利、品质与效率,而非资本驱动的价格狂欢,更不是价格战引发的乱象频出。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近日在媒体上公开回应:“我们不想卷,我觉得这样卷没意义。”
靠补贴留住消费者,是资本产生的幻觉。“补贴一停,感情归零”,订单的增长,未必会换来用户规模、黏性的实质性提升,还会分散平台战略重心。而餐饮的供给也有别于零售,不能通过提前备货和产线复用,实现在某个周期内批量爆发,如果执意用峰值单量来匹配供给,先不论餐饮业是否有这个能力,在需求恒定的情况下,最终会导致产能无效溢出。这就是为什么商家感觉“赔本赚吆喝”,甚至出现有商家在补贴时段直接选择关店。
当补贴日趋同质化,决定最终走势的真实战线分野,将从“眼球效应”,转移到履约能力与本地供给网络的博弈上。每一轮补贴大战的终局战场,从来都不是流量秀场,而是对基建配套能力的终极考验。消费者下单了,你是否能接单?最快多久能送到?产品质量能否保证?这比补贴游戏更能俘获人心、提升用户忠诚度,让真金白银的投入获得实际转化。
无休止的“强补贴”竞赛,不仅是对资本效率的极大浪费,更可能扭曲市场信号,透支行业生命,最终导致供给失衡与体验崩塌。穿透订单暴涨的表面繁荣,这场击穿价格底线的外卖大战,是时候冷静思考下了。各平台与其疯狂内卷,不如商讨共赢发展要怎么走?只有行业告别补贴狂欢,告别烧钱营造的虚假繁荣,真正回归用户体验和技术创新时,外卖市场才能实现可持续增长。
补贴混战只会激化行业深层危机,暴露出的是相关平台自身创新能力和动力的不足。竞争的终点,不应是数据攀比,而应是整个即时零售生态的良性发展。平台必须学会“分蛋糕”,携手一起“做大蛋糕”。商业竞争,终究要回归到优质服务的比拼上来,提升平台履约时效,让消费者有更好的消费体验,才是留住用户的根本。平台各自细分经营赛道,开拓新市场、创造新习惯,筑牢自己的护城河,把选择权交给商家和用户,才是赢得市场长久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