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韩利明上海报道
8月11日,疫苗企业中慧生物(02627.HK)以12.9港元/股的发行价格正式登陆港交所。截至当日收盘,收报33.28港元/股,较发行价上涨157.98%,市值超130亿港元。
值得关注的是,利弗莫尔证券数据显示,中慧生物暗盘(指港股新股正式上市前一天进行的交易)收报33.38港元/股,涨近160%,这一涨幅位居年内新股首位。市场分析指出,当前创新药概念在港股持续走强,中慧生物的认购热潮反映了市场对中慧生物及其所属生物科技行业的高度关注与信心。
有券商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创新药二级市场的热度源于产业端的实质性突破,这种变化是医药行业历经5-10年长周期积累的结果。随着政策红利释放与研发能力提升,中国创新药已迈入黄金发展期,但创新天然伴随风险,医药行业‘高风险、高回报、低成功率’的特性,更需要资本市场建立对探索过程的包容度。”
该分析师进一步强调,在资本活跃期,企业更应把握融资窗口夯实根基,“顺势而为不是盲目扩张,而是基于周期预判储备‘过冬粮草’。初创企业需保障研发资金穿越临床周期,成熟企业则可通过融资加速管线落地与产业链整合。”
资料显示,中慧生物成立于2015年,曾于2023年6月计划在A股上市,后因综合考虑科创板上市时间表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国际市场发展机遇等因素,主动撤回了科创板上市申请。招股书披露,本次港股上市募资将主要投向核心产品的国内外注册、在研疫苗的临床推进、生产商业化能力升级及技术平台迭代等关键领域。
从行业发展来看,当前疫苗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多家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及海外市场拓展等方式积极应对发展挑战。在此背景下,中慧生物如何借助本次上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备受市场关注。
核心产品承压前行
历经近十年发展,尚处于亏损状态的中慧生物,凭借首款疫苗产品的商业化进程,业绩已呈现持续向好态势。
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4年,中慧生物分别实现收入5216.8万元、2.6亿元;截至2025年一季度,实现收入41.3万元,较去年同期的30.6万元上涨34.97%。此外,净亏损从2023年的4.25亿元收窄至2024年的2.59亿元。
业绩改善主要得益于公司首款商业化产品的贡献。2023年5月,中慧生物的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商品名“慧尔康欣”)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三岁及以上人群接种。该疫苗在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分别贡献收入5220万元、2.6亿元及40万元,成为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不过受流感疫苗销售季节性特征影响,2025年一季度公司仍产生净亏损8730万元。
尽管业绩逐步改善,中慧生物仍面临中国流感疫苗市场的复杂竞争环境。一方面,国内流感疫苗市场规模庞大但接种率偏低,2022至2023年流感季整体接种率仅为3.8%,远低于美国同期6月龄及以上人群49.3%的接种水平,市场教育与普及仍需时日。
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已日趋激烈。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国内已有26种上市流感疫苗,包括13种三价疫苗(含11种裂解疫苗、1种亚单位疫苗及1种减毒活疫苗)和12种四价疫苗(含11种裂解疫苗及1种由中慧生物开发的亚单位疫苗);同时还有19种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在研品种。
从品类结构来看,市场格局也在持续变化。2024年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占据我国流感疫苗市场主导地位,批签发次数占比为52.21%。进入2025年一季度,中信建投研报统计,流感疫苗合计签发29批次,其中三价裂解疫苗28批次(去年同期签发2批次),四价裂解疫苗签发1批次(-67%)。中慧生物在招股书中也直言,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近期建议,三价流感疫苗的产值及市场份额预计将上升。
价格层面的竞争同样不容忽视。数据显示,中国流感疫苗平均投标价格从2022年的每剂126元降至2023年的125元,2024 年进一步降至 93 元,其中裂解病毒疫苗价格降幅尤为明显,从2022年每剂122元降至2024年的85元。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慧生物在招股书中披露,其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在国内不同省份实行统一投标价格,即每针319元。这一定价主要综合考虑了国内外现有流感疫苗的市场价格水平,以及对产品生产成本的详细评估。但较高的定价也意味着公司需要在市场教育、学术推广等方面加大投入,以提升产品市场认可度。
对于行业价格走势,前述券商分析师认为,近年来流感疫苗价格呈下降趋势,有利于刺激市场需求增长和接种率提升,有望形成以价换量的市场机遇,且当前价格基数已较低,后续大幅下降空间收窄。
中慧生物在招股书中也对行业前景作出预测,预计2029年中国流感疫苗接种率将达到约9.0%至9.5%,平均价格预计为每剂85元至88元;到2033年,接种率预计将进一步提升至15.0%至15.5%,平均价格预计稳定在每剂80元至85元。
破局路在何方?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有效、最具成本效益的手段。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重磅疫苗产品的上市和普及浪潮中,我国疫苗产业快速发展,对应市场正逐步进入成熟期。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不计入新冠肺炎疫苗,中国人用疫苗市场产值从 2019年的53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205亿元,预期于2032年达到3431亿元,长期增长空间清晰可见。
但行业发展的隐忧同样不容忽视。当前疫苗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现象渐趋明显,行业竞争持续加剧,叠加受种者接种意愿不足等因素,2024年多家疫苗上市企业业绩出现大幅下滑,行业整体承压前行。进入2025年一季度,需求疲软、价格战及财务风险等核心挑战仍未消散,企业生存压力持续加大。
“在疫苗价格战不断刷新市场低点的当下,企业必须深思如何通过新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突破竞争困局。”前述分析师指出,加强研发投入、实施差异化策略布局、扩大合作规模,是应对当前市场格局的有效路径。
该分析师进一步强调,“疫苗行业‘品种为王’的特征十分显著,无论是整体市场格局还是企业收入结构,都具有鲜明的品种导向性。要在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必须拥有重磅品种或充足的储备管线才能具备持续成长性,例如带状疱疹疫苗和RSV(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就是目前少有的蓝海品种。”
就中慧生物而言,除核心流感疫苗外,其在研管线已覆盖狂犬疫苗(计划于2025年第三季度开始III期临床)、肺炎球菌疫苗、带状疱疹疫苗、RSV疫苗、猴痘疫苗等多款产品。以临床需求迫切的RSV领域为例,目前国内RSV感染治疗仍依赖广谱抗病毒药物及对症支持疗法,缺乏针对性预防手段,有效的RSV疫苗开发已成为临床实践的迫切需求。
不过市场竞争亦不容小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14种RSV疫苗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带状疱疹疫苗领域,除默克的Zostavax及葛兰素史克的Shingrix已获美国FDA批准上市外,尚有14款产品处于临床在研阶段;肺炎球菌疫苗方面,国内处于临床阶段的产品达22种……
业内有观点指出,长期以来,国内许多疫苗企业聚焦成熟度高且市场风险较小的传统技术路线产品,Me-too类管线占比高,且大多集中在HPV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和脑膜炎球菌疫苗等热门疫苗品种,重磅产品上市时间显著晚于欧美头部企业,进而导致国内疫苗存量市场竞争持续加剧、产品同质化竞争日益明显。
但近些年随着国内疫苗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产品竞争力持续增强,国内疫苗行业有望迎来突破性发展的重要机遇。与此同时,不少疫苗企业选择出海,通过产品出口、技术转移、本地化生产及国际合作等全产业链模式,加速融入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成为全球疫苗市场重要参与者。
中慧生物也在积极推进国际化布局。招股书显示,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已于2024年5月在澳门取得注册证书,获得上市许可。展望2025年及2026年,中慧生物计划在印度尼西亚、泰国、乌拉圭、加拿大、新加坡、墨西哥等地区,提交产品注册申请以及任何必要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申请,持续推进疫苗产品的国际化布局。
海通国际证券分析认为,目前我国疫苗企业海外收入还相对较低,但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司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我国疫苗产品预认证数量稳步上升,疫苗企业的出海方式在价值链上下游加速延展深化,从单一的双边注册出口成品向灌装技术转移、海外建厂商业化生产、开展海外临床试验、海外合作研发及授权早期品种等,逐步从下游向上下游全链条过渡。
随着中慧生物在港交所正式启航,其既迎来了资本市场对创新疫苗赛道的信心加持,也需直面流感疫苗市场的激烈竞争与行业发展的共性挑战。未来,其能否凭借技术沉淀穿越行业周期、在蓝海赛道中抢占先机,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也将成为中国创新疫苗企业突围之路的重要观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