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两融余额维持高位,投资者关注融资利率变化
见习记者舍梨
两融市场活跃成为近期市场关注焦点。截至8月5日,A股融资融券余额为20002.59亿元,距离上一次(2015年7月1日)站上2万亿元大关已时隔逾10年。截至8月6日,A股融资融券余额为20094.14亿元,连续两日突破2万亿元,再创近10年新高。
“需要融资、开户的朋友欢迎联系我”。近日A股两融余额重回2万亿元的消息“刷屏”后,就有券商营业部相关人士在朋友圈“吆喝”起来了。沪上一营业部投顾人士告诉记者,近期行情不错,有不少客户主动来咨询怎么开两融账户,也比较关心融资利率有多少。
每当市场对两融预期向好之时,就有券商下调两融利率的传言。近期,网络平台涌现了一批通过低融资利率招揽客户的帖子,以“3.58%超低利率,零门槛畅享”“头部券商,两融利率最低可到3%”“两融利率断崖式下跌”等宣传语吸引眼球。


真实的情况究竟如何?记者就此多方调查,确实有个别券商为了揽客,对融资利率进行了下调。“我们最低可以降到4%以下,无资金门槛。如果资金体量非常大,3%以下也可以突破。”华东地区一券商营业部经理说。
还有一家头部券商营业部客户经理说:“最低无门槛是3.98%,100万元资金是3.78%,咱们这个活动利率主要是针对线上的新客户,像我们线下的利率也没有这么低的。”
不过,多数券商人士表示,这并不是行业内普遍现象,网上的低融资利率宣传很多都是不真实的,只是为了吸引投资者开户。大部分券商还是维持较高的利率,调低利率也仅仅是个别券商的行为。“投资者还要注意这类低两融利率的有效时间,有些是限时优惠,到期后可能也会调整回原利率。”有投顾人士提醒。
值得注意的是,券商开展两融业务时,也强化风险提示。有投顾人士指出,两融是典型的杠杆交易,利率低不等于风险低。市场波动可能引发强制平仓,投资者需审慎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
融资利率跌破4%?并非普遍现象
利率是影响投资者选择两融开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记者从业内了解到,券商两融利率的定制方案极其复杂,且一直处于灵活变化中,券商资金成本下降两融利率也可以相应调低。此外,不同的券商之间,甚至同一券商的不同营业部之间也会有很大差距。存量和新开户的两融利率也会有一定的差异,为了招揽新客,通常会给新开户两融投资者更低的利率。
“新开户客户利率最低能申请到4%以下,资金体量大的客户还有更低的议价空间。”记者以客户身份咨询两融开户,这是沪上一券商营业部给出的最低优惠,不过该营业部同时也会对客户资质进行严格筛选。
国泰海通某一营业部客户经理表示,目前融资利率一般在5%以上,如果调整到4%以下的话,至少要300万元以上的资金量,资金量规模更大的客户有更高的议价能力,可以特殊申请。
华泰证券某一营业部客户经理表示,100万元以上新开客户两融利率大约是4.2%,存量客户100万元利率为5.2%。新开客户1000万元利率为3.5%,存量客户1000万——5000万元利率为4.5%。
广发证券某一营业部资深投顾告诉记者,“我们相对来说比较紧一点,5%以下就要层层筛选了,我自己今年做的客户最低的也只有4.98%,4.5%以下就很难做了,一般不会太低的,除非资金量特别大的客户。”
据悉,券商两融业务的成本主要包括两部分,资金成本和税收成本,此外,还有券商的运营成本。对于券商而言,自身的融资成本降低时,两融客户的融资成本也会有降低空间。在业内人士看来,今年以来,市场利率水平较低且处于下行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券商的融资成本。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5日,年内券商发行证券公司债的平均票面利率为1.97%,低于去年同期的2.52%;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平均票面利率为1.8%,低于去年同期的2.13%。券商发行债券融资主要是用于补充资本金,满足融资融券或自营投资等业务发展需求,或者偿还负债等。
卷价格导致“增量不增收”
两融业务是券商重要的创收业务之一。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头部券商凭借资金实力保持着竞争优势。根据各家券商2024年年报披露数据,中信证券融资融券余额高达1314.73亿元,排在行业首位。华泰证券、广发证券分列第二、第三位,融资融券余额分别为1301.07亿元、1036.86亿元。
不过,近年来,在行业激烈的低价竞争下,券商两融业务出现“量增价减”的现象,尤其是头部券商因为市场份额较大,受到的冲击也较大。中信证券2024年的两融利息收入为71.41亿元,同比下滑14.41%;华泰证券2024年两融利息收入为67.73亿元,同比下滑13.60%。
两融利率“价格战”已非新鲜事,尤其是互联网券商发起降佣金、降利率抢占市场后,各家券商公开的两融利率也纷纷跟随下调。“如果不跟着调低利率的话,有可能损失存量客户。”有券商两融业务人士坦言,两融业务门槛不高,利率又是影响客户选择最主要的因素,如果行情需要,券商也愿意降低价格去抢夺客户。
一位券商非银分析师表示,两融利率大幅下降,券商在两融业务上的“息差”也会因此收窄,这也就导致了利息收入增幅小于两融规模增幅。券商在推进两融发展时,也要关注因市场竞争白热化对利润空间的持续压缩。
某券商经纪业务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两融业务存在高度同质化的问题,但是单纯打价格战并不是长久之计。券商还是应该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深度、广度以及全面性上下功夫。
两融高位运行风险几何?
两融数据是市场走势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尤其是其中的融资资金是市场最主要的杠杆资金,其变动反映了市场的风险偏好和热度。融资余额增加意味着市场情绪高涨,不过,融资余额过高也可能是市场过热的情绪信号。
近日A股两融余额时隔十年再度突破两万亿元大关,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
对此,机构人士认为,虽然两融余额时隔十年重回2万亿元规模,但从占A股成交额比重来看,当前的两融余额较2015年占比较少,且监管体系较2015年更加完善,防范过度杠杆的能力更强。
“与2015年相比,当前杠杆资金的使用更加规范,合规的场内融资主导,两融余额走高的背后是更成熟的投资者结构和监管框架。”华创证券金融组组长、首席分析师徐康表示。
中金公司表示,相比于2015年,当前股市总市值已大幅增长,两融余额与股市自由流通市值之比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据开源证券分析师测算,当前两融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仅2.23%,两融交易额占A股流通交易额10.16%,两项数值在2015年峰值分别为4.73%和22.23%。
此外,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向记者表示,杠杆资金进场,是受到政策托底、下半年降准降息预期下市场信心增强,产业周期向上,AI、新能源等板块保持高景气等因素影响。杠杆资金作为市场情绪的放大器,短期看,其入场有助推高交易活跃度,利于指数修复。但也需关注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的比例,若接近历史高位,则暗示杠杆风险累积。
国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牟一凌分析,当前两融和龙虎榜的买入共识度接近2024年四季度高点。这意味着个人投资者(两融、龙虎榜等)依然是当前市场的主要趋势买入力量,而北向资金与ETF则存在明显反复,未来关注个人投资者趋势买入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