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的深圳市越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越疆”)机器人展区,仿佛一座来自未来的“工厂缩影”:双足人形机器人在传送带边精准分拣物料,轮式机器人灵活穿梭于设备之间,多足机器狗在复杂环境中稳定巡检,协作机械臂则在高精度工位上完成装配任务——这些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并非孤立作业,而是在统一调度下协同完成从抓取、检测到搬运、组装的全流程任务。
这一被越疆称为“超级工厂”的多形态具身智能机器人平台,不仅是工博会最受瞩目的技术焦点,更彰显其作为中国机器人领军企业的战略视野与执行能力。越疆凭借在协作机器人阶段积累的技术底蕴与市场口碑,正在快速将其能力延展至人形机器人、多足机器人等新形态,并通过“具身智能超级工厂”实现跨形态、跨场景的协同作业。
多形态协同成为破局关键
随着工业自动化进入以“柔性生产”为核心的下半场,传统单一功能机器人在高精度协作、多场景适配与跨设备协同方面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多形态具身智能“超级工厂”的背后,是越疆近十年技术积累的集中爆发。从协作机械臂起家,到如今成为多形态具身智能平台的领跑者,越疆的进化路径始终围绕“技术自研+场景落地”双轮驱动。其全链条自研的伺服驱动、电机、控制器与一体化关节,为机器人提供了精准控制的“肌肉”与“小脑”;而在视觉感知、力控交互与模仿学习等AI领域的突破,则赋予机器“大脑级”的智能决策能力。更关键的是,越疆将产品化与工程化能力作为技术落地的桥梁,通过规模化生产、严格质量管控与供应链优化,实现了从实验室原型到工业级装备的跨越。
实现全球首次多形态机器人常态化协同
越疆多形态具身智能“超级工厂”的核心创新在于其“集中式讨论+分布式执行”的架构设计。系统顶层的“工厂智能枢纽”充当超级大脑,通过多模态感知设备构建全维度环境模型,并依托工业大模型进行任务规划与动态调度。
这一架构通过时空动作分块ACT预测控制大模型技术,实现长时序任务生成与低延迟控制,以更少算力消耗支持复杂场景的快速适配。值得注意的是,越疆首次实现了多形态机器人的常态化协同作业,涵盖从物料分拣、视觉检测到精密组装等真实工厂核心流程,为工业客户提供了可快速部署的柔性生产方案。
作为多形态具身智能“超级工厂”的关键执行单元,越疆双足人形机器人DOBOT ATOM能够在“超级工厂”中胜任多种工作要求,是“超级工厂”中处理复杂工序和动态移动衔接的“核心操作手”。更引人注目的是,Atom深度融合了“远程存在”技术,充分验证了其毫米级操作精度与超低延时远程操控能力。
这些成果标志着越疆在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上的持续领先与商业化落地的坚实步伐。
越疆的“场景破壁”之道
越疆的独特优势在于其“从制造现场走出来”的工业基因。十年来,越疆机器人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与地区,服务汽车、3C等细分行业,与超80家世界500强企业合作。
基于对工业痛点的深度洞察,越疆联合全球制造企业与专家发起“协同聚力、落地为王”联合行动,推动机器人技术与制造现场深度融合,构建可快速部署、易扩展、持续优化的智能制造新体系。该倡议强调以场景数据驱动技术进化,通过生态协同加速具身智能在工业环境中的规模化落地。
业内人士认为,越疆具身智能“超级工厂”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其平台化兼容能力。企业无需对现有产线进行大规模改造,即可通过参数配置与任务调度,实现多形态机器人的快速接入与协同作业。该系统还能通过持续数据反馈优化智能体表现,形成“越用越聪明”的进化闭环。
随着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技术成熟,越疆凭借前瞻性布局、全栈技术积累与规模化落地能力,有望成为全球智能制造升级中的重要力量。从协作机械臂到多形态具身智能平台,越疆的进化之路证明:中国机器人企业不仅能在单点技术上实现突破,更具备定义未来工厂架构的系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