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果园集团(02411.HK)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102.73亿元,同比下降9.8%;归母净亏损3.86亿元,较2023年盈利3.62亿元大幅转亏。这一业绩波动主要源于三方面:消费疲软导致需求收缩,主动关闭低效门店966家(总门店数降至5127家),以及推行“高品质高性价比”战略带来的短期让利。其中,毛利率从11.5%降至7.4%,主因“好果报恩”等折扣活动及品牌投入增加。
战略转型成为关键应对举措。2024年8月,公司启动“1212”品类运营策略,通过每月一款“好果报恩”爆品重塑性价比心智。例如3.9元/个的猕宗猕猴桃、3.98元/500g的进口香蕉等产品,带动活动期间销售额增长388.4%,客流提升534.1%。同时,礼品业务占比从10.6%提升至12.4%,春节礼盒店均销售增长21%,显示场景化消费拓展成效。
供应链能力仍是核心壁垒。百果园覆盖全球26国800余个直采基地,建立298项农残检测及“四度一味一安全”分级体系(糖酸度、鲜度等六维标准),支撑46个自有招牌果品牌发展。2024年招牌果销售占比达14.7%,其中花凰凤梨销售额同比增长85.4%。全链路损耗率控制在5%以内,仓储配送中心覆盖全国180多个城市,体现高效运营基础。
加盟体系矛盾亟待化解。行业普遍存在高抽成(8%-30%)、强制压货等问题,加盟商经营利润率仅5%-8%。为缓解压力,百果园暂停特许权使用费至2025年7月,提供开业补贴(首年营业额4%),并关闭高租金门店推动单店毛利环比回升超10%。优化后现金流显著改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从负值转正至1.6亿元,现金储备达23.4亿元。
增量市场布局初现突破。To B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2%至12.56亿元,覆盖商超、茶饮及大健康客户;海外出口增速近20%,新增梨、蓝莓等品类,并在印尼试水2家门店。深圳般果科技GMV达25.9亿元,覆盖457个城市仓,支撑供应链复用能力验证。
资本市场分歧与未来挑战并存。2025年8月,董事长余惠勇“教育消费者”言论引发股价单日暴跌8%,市值较高点缩水70%。但部分机构关注到终端回暖信号:2025年上半年同店客流双位数增长,战略调整成效或于2026年传导至盈亏平衡。长期价值仍锚定于社区零售“三近法则”——地理近(最后一公里触达)、心理近(“三无退货”服务)、需求近(家庭场景匹配)。
百果园的收缩本质是“减脂增肌”策略:关闭15.9%低效门店,资源向高坪效商圈倾斜,与海底捞2021年“啄木鸟计划”逻辑一致。其矛盾折射出水果零售业的共性挑战:在生鲜电商挤压下,品类专营店需平衡品质溢价与大众性价比需求。若能通过透明化品控(如公开农残数据)、重构加盟商利益分配(共担损耗)及清晰产品分层(高端礼盒+平价爆品),供应链效率仍可能转化为可持续壁垒。
当前业绩阵痛期验证了一个商业规律:水果零售终将回归民生属性,企业的核心价值不在于教育市场,而在于精准呼应消费者在品质与成本间的永恒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