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03 23:14:00 股吧网页版
告别“all in”电动化 传统车企多元路径破局
来源:中国经营报

  一直以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高,大众都认为电动化将成为世界主导。但是近日,奥迪宣布暂缓全面电动化,这一决策标志着传统车企在电动化转型道路上出现了重大战略转向。

  据了解,此前大部分跨国车企将2030年前后定为实现电动化目标的重要节点。如奥迪是2033年,奔驰、宝马、沃尔沃是2030年,日产是2025年。不过,目前不少跨国车企正在改变相关计划,例如德国大众突然宣布“暂缓推出ID.系列新车型”,奔驰也放弃了2030年全电动化目标。

  业内纷纷猜测,是否传统车企已经开始放弃电动化,对此,不少车企的回应则是电动化仍是长期目标,但当下多元化的发展才更符合现实。奥迪中国方面回复《中国经营报》记者称,“我们坚信电动出行的未来,并正致力于达成全电动化产品阵容这一明确的长期目标。”

  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车企不再激进电动化,实则是基于多维因素的理性抉择。一方面,成本考量是关键。全面电动化意味着巨额投入,从电池技术研发、生产设施改造到供应链重塑,资金压力巨大。另一方面,全球市场需求的复杂性不容忽视。不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消费者偏好差异显著。在一些基础设施薄弱、消费者对续航里程有较高要求的地区,燃油车仍具优势;而在部分环保意识强、政策支持力度大的地区,电动车发展较快。车企若一味激进电动化,将错失其他市场机会,损害自身竞争力。

  坚持多元发展路径

  根据奥迪最新规划,奥迪将延续内燃机(ICE)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PHEV)的生产周期至2035年后,而在此之前,奥迪的目标是“2033年停产纯燃油车”。

  奥迪(中国)方面对记者表示:“我们注意到全球市场的发展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北美地区的‘拐点’目前正明显后移,而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含混合动力车型、增程式车型及纯电动车型)的‘拐点’已于去年达成。”

  奥迪公司全球CEO高德诺(Gernot Dllner)在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汽车行业百年未遇的转型浪潮,奥迪制定了清晰而稳健的全球产品战略。我们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燃油车、混动车和纯电动车将共同构成我们最重要的三大产品支柱。这一战略判断源自对全球市场的深刻洞察: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和消费者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同样在中国市场,我们也是坚守这三大产品支柱,就是燃油车、混动车和纯电车,能够涵盖我们核心车辆的级别区间。”

  鉴于市场的波动性和多样性,奥迪公司方面宣布,未来几年内,以尽可能灵活且稳定的方式提供差异化的产品组合,涵盖纯电动车型(BE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PHEV)以及内燃机(ICE)车型,并基于PPE豪华纯电动平台和PPC豪华燃油车平台开发的新车型将在此发挥关键作用。

  面对电动化转型的挑战,奥迪、奔驰、宝马在调整电动化战略时,均将多元技术作为重要的过渡方案。

  奔驰在一年前就有推迟实现电动化目标的举措。2024年2月,奔驰宣布推迟2025年电动汽车销量占比50%的目标,未来十年将继续更新内燃机汽车产品阵容。对此,奔驰的解释是要在战略上保持聚焦,战术上保持灵活,并采取必要步骤持续推进电动化转型。

  奔驰认为燃油与电动双轨并行是当前最理性策略,对此,奔驰进一步细化了相关举措,将“2030年停售燃油车”调整为“2030年新能源车型(含混动)占比最高达50%”,并表示在当前电动车普及不及预期的情况下,同时推进燃油与电动是最理性选择。

  燃油车方面,宝马除了优化X系列产品,还在继续拓展M系阵营。电动车型上,宝马也在不断拓展产品阵容,也在加速“新世代”车型的到来。

  回归理性平衡

  事实上,新能源车主战场在中国,但传统车企仍需平衡全球市场。

  据了解,当前全球汽车电动化呈现显著的区域分化特征。中国市场持续领跑,2024 年新能源渗透率达 47.6%,2025 年 5 月单月渗透率突破 50%,电动化车型成为主流选择。反观欧美市场,电动车增速正在放缓。

  市场研究机构JATO Dynamics数据显示,2024年欧洲纯电动车市场份额增速放缓至14%,较2023年仅提升2个百分点。有数据显示,美国受政策波动影响,电动车销量增速降至10%。

  事实上,在中国市场上,目前燃油车也出现短暂回暖现象。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数据,在告别4月同、环比双下滑后,5月燃油乘用车市场出现回暖。数据显示,今年5月,传统燃料(包括汽柴油、天然气、甲醇等)乘用车国内销量为85.4万辆,环比增长2.2%。与此同时,新能源乘用车5月销量为109.5万辆,占乘用车国内销量比例为54.7%。这一市场表现,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和区域差异性。

  根据J.D.Power调研显示,西北地区燃油车保有量占比高达68%,而混动车型在三、四线城市的销量增速连续18个月超纯电车型20个百分点,这种区域差异反映出能源转型的梯度性特征。

  另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调研显示,不同消费群体对燃油车仍保持较高偏好。其中,年收入15万元以下的首购用户中,63%的首购用户更倾向燃油车;30万元以上的高端用户中,76%的用户看重燃油车的机械稳定性。此外,西北地区因气候和充电条件限制,燃油车仍是主流选择。

  在多重背景之下,国内多家车企采取“双路径”的发展策略。长城汽车在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上发布的“泛内燃机战略”具有典型意义:新能源赛道布局Hi4智能四驱电混技术,实现四驱性能与两驱能耗的突破。

  “长城汽车不做非油即电的割裂选择,而是基于全球用户的需求和场景,让内燃机和电驱系统搭档,使每一款车型更适配本地需求。”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在今年上海国际车展上指出,油电协同是能够满足全球整体市场需求的最优动力路线。

  在业内人士看来,战略回调,实则是对电动化单一路线的伦理修正。“这反映了车企以用户场景为核心的新趋势。”卢克林表示,例如,丰田汽车在不同市场推出多样化动力产品。在北美,由于消费者对大排量发动机有偏好,丰田仍保留部分高性能燃油车型;在欧洲,面对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消费者对环保出行的需求,大力推广混动车型,其普锐斯混动车型凭借出色的燃油经济性和环保性能,深受消费者喜爱。在亚洲部分国家,又根据当地城市拥堵路况,推出适合短途通勤的微型电动车。这种根据不同地区用户实际使用场景,灵活布局动力产品的策略,充分体现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理念。

  另外对于企业来说,激进的转型也对其自身盈利有着影响。例如大众集团财报显示,其2024年电动车业务亏损达21亿欧元,而传统燃油车仍贡献65%的利润。

  事实上,在电动化不可逆的趋势下,传统车企的转型不是“ 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需要构建动态平衡的能力 —— 既要保持燃油车基本盘的盈利,又要在电动化领域建立技术壁垒;既要尊重市场多样性,又要坚守长期战略定力。

  那么未来的技术路线该如何演化呢?对此,卢克林对记者表示,未来汽车动力技术将呈现多路线并存态势,但电动化仍将占据重要地位。

  里斯品类创新战略咨询何松松也有相同看法,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大胆断言2025年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历史性转折点,预计全年销量将达1500万~1600万辆,同比增长40%~50%,首次超越传统燃油车销量。乘用车渗透率预计将从2024年的47.6%进一步跃升至60%~65%。

  此外,智能化仍然是车企的重要战略。“无论科技如何发展,驾驶的本质——人与车的互动、驾驶的乐趣与激情——始终是宝马的灵魂。我们不仅生产汽车,更创造丰富的情感体验。”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表示,“无论是纯电动还是内燃机,宝马车内数字化和智能化体验都将保持一以贯之的高标准,并致力于一个核心目标:赋能驾驶者,让BMW纯粹驾驶乐趣更加强大。”

  事实上,“油电同智”成为越来越多传统车企的战略方向。在2024年广州国际车展上,奔驰提出“油电同智”,该战略已在搭载了L2+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的奔驰2025款GLC轿跑SUV上实现。

  而燃油车之所以能够打破辅助驾驶的技术瓶颈,离不开整车厂的技术攻关。一汽奥迪A5L和全新奥迪Q5L依托的E1.2电子电气架构,由奥迪与保时捷共同研发,这套被称为“汽车数字大脑”的系统,通过5台高性能计算机实现域控制器集中式管理,算力储备支持未来10年功能迭代,它打破了动力平台的技术壁垒,让燃油车智能化成为可能。

  目前,全球汽车产业的转型仍在深化,电动化的不可逆趋势与市场需求的多元现实,迫使车企跳出“非油即电” 的二元对立通过油电协同、智能共通的策略,在全球市场中找到盈利与转型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既是对市场复杂性的回应,更是企业穿越产业变革周期的关键所在。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