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业绩继续下滑。
该公司财报显示,在2025年上半年,蒙牛营收同比下滑6.95%至415.67亿元,下滑幅度达到31.03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6.37%至20.46亿元。
具体来看,上半年,蒙牛液态奶/冰淇淋/奶粉/奶酪/其他业务营收321.9亿元/38.8亿元/16.8亿元/23.7亿元/14.5亿元,同比下滑11.2%/增长15.0%/增长2.5%/增长12.3%/增长16.9%。
背后是,乳业需求持续收缩。尼尔森IQ数据披露显示,在2025年6月,乳品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滑9.6%。其中,线下渠道销售同比下滑12.7%。
受此影响,上半年,伊利关键的液奶收入同比下滑2.1%至361.3亿元。
但要看到,伊利业绩明显要比蒙牛稳定一些。
伊利财报显示,上半年其营收同比增长3.37%至619.33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4.39%至72亿元。其中,伊利液体乳/奶粉及奶制品/冷饮分别实现收入361.3亿元/165.78亿元/82.3亿元,分别同比下滑2.1%/增长14.3%/增长12.4%。
区别在于,伊利找到了以奶粉为代表的第二曲线。而蒙牛还未出现类似规模的新业务。
自2024年3月上任蒙牛集团总裁以来,高飞就在对蒙牛进行种种调整。目前来看,高飞的种种改革对蒙牛业绩推进似乎相对有限。
市场收缩
客观上,乳业市场面临着收缩。
伊利就在近期的业绩会上坦承,终端销售价格持续下降,另一方面则受到非包装对包装品类替代的影响。“从价的方面来看,疫情后整体消费力偏弱,虽然液奶较为刚需,但在消费力不足的情况下,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相对基础的品类。同时,由于整体产业链供大于求,原奶价格下降,整体产品价格带也有所下移。从量的方面来看,整体液态奶需求量还是相对平稳,面临压力的主要是包装类液态奶。包装类液态奶的下滑,则是由于一些现制茶饮,或其他一些统计不到的液态奶产品替代。”伊利称。
高飞也在业绩会上透露,蒙牛“销量和综合价格均有低个位数的下降”。
事实上,此种压力是弥漫全行业的。上半年,光明乳业营收同比下滑1.9%至124.7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22.5%至2.2亿元。
在上游,压力就更大了。
7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李胜利透露,2023-2025年奶牛养殖业收入损失累计达700亿元,行业生鲜乳喷粉产生的亏损达200亿元。
但要看到,上游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下游的利润来源。
比如,在上半年,蒙牛毛利率为41.7%,同比增长1.5Pct。主要推力就来自原奶价格下行拉动整体毛利率提升。 同理,伊利毛利率同比提升0.6Pct至34.2%。
第二曲线?
而伊利,则在市场波动中稳住了身位,营收保持增长。
在上半年,伊利最大亮点在于奶粉业务。其奶粉及奶制品业务同比增长14.3%至165.78亿元。在关键的婴配粉市场,收购澳优乳业后,伊利集团实现市场份额全国第一。
“未来,婴配粉、成人粉、奶酪等业务还会保持较快的增长,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司毛利率,也会随着规模效应的显现,优化自身的盈利能力。”伊利称。
与之相对,蒙牛却并未出现百亿级的新业务。
当然,高飞并非没有努力。
比如,蒙牛正在扩宽新渠道。“从年初以来,我们强化打造线上网销商和整个线下经销商,加快下沉市场的拓展,重点突破弱势区域。同时积极深化仓储会员超市、零食量贩等零售新兴渠道合作,多款渠道定制化和专供品已经陆续在京东、天猫、拼多多、胖东来、盒马、奥乐齐等上市。”高飞称。
他还提到,蒙牛已与咖啡、茶饮、烘焙等头部品牌达成战略合作。“我们的鲜奶供应星巴克、霸王茶姬这些头部的咖啡、茶饮品牌,带动了整个销量突破。”高飞说。
但需注意的是,蒙牛在B端话语权有限。
“在原奶过剩情况下,所有乳企都在争着和我们合作。最终成交价比预期还低。”有头部茶饮品牌高管如此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他们与蒙牛的合作。
此外,蒙牛正继续强化“一体两翼”战略。在核心乳制品业务持续推进同时,向营养健康及国际市场拓展。
需要注意的,在新业务模块上,蒙牛并非没有优势。
比如,在收购妙可蓝多后,蒙牛在奶酪市场占据最大份额。
可奶酪市场问题是,规模过于小。在上半年,妙可蓝多营收同比增长7.98%至25.67 亿元。该公司创始人、总裁柴琇对外提到,奶酪市场的千亿规模一定会加速到来。
“收购妙可蓝多后,蒙牛在B端市场有着优势。是有增量的。”有奶酪企业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继续瘦身
而在第二曲线未长成的当下,为了稳住利润,蒙牛正大力瘦身。
8月18日,新西兰a2牛奶公司宣布以2.82亿新西兰元对价,收购蒙牛子公司雅士利国际旗下的新西兰奶粉工厂100%股权,以期获得2个新国标中文标签配方奶粉的注册机会。
在2013年6月,蒙牛斥资124亿港元入主雅士利。与之同步的是持续亏损。2022年3月,蒙牛启动对雅士利的私有化计划。
在今年半年报中,蒙牛着重强调“精细化运营,提质增效”。
上半年,蒙牛业务经营费用总额同比下滑7.1%至138.14亿元,2024年同期这一数据为148.65亿元。
另外,因期内销售收入下降,及上半年强化费用投放效率,蒙牛销售及经销费用减少8.4%至116.14亿元,2024年上半年这一项费用为126.81亿元。
“从费用方面,通过销售费用的精细化管理,持续强化费用投放效率,所以在销售和经销费用方面占比下降了0.5个百分点至27.9%。行政费用管理方面同比持平,在聚焦提质增效基础上加大了在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投入。”高飞解释。
如此动作,有着明显把钱留下来稳股价意图。
蒙牛强调,将维持派息比例,并推进第二轮股份回购。明年回购计划的10亿元额度保持不变。
但需看到,受原奶粉减值及联营公司(尤其是现代牧业)亏损影响,在上半年,蒙牛净利润继续下滑。
9月2日,蒙牛乳业报收14.95港元/股,跌幅1.19%,总市值583.61亿港元。蒙牛股价的高点在51.539港元。
总体来看,在市场收缩下,蒙牛的第二曲线长成需快一些。
当下,高飞的尝试方向很多,这是种好事也可能带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