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新西兰a2公司宣布以2.82亿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12亿元),收购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2319.HK,以下简称“蒙牛”)子公司雅士利国际(以下简称“雅士利”)旗下的新西兰奶粉工厂(以下简称“Pokeno工厂”)100%股权。该工厂是雅士利的全资子公司首家运营的海外工厂,也是中国企业在新西兰从零开始建设的首家奶粉工厂。
对此,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分析道:“贝拉米(蒙牛2019年收购的澳大利亚有机婴幼儿食品品牌)有位于澳洲的自有工厂,而且体量还比较小,原有的工厂能够完全满足其需求。而如果a2想要发力全家功能营养,从产能和布局上来说是不够的,所以Pokeno工厂能够为其全面发力做准备。”
“各取所需”的买卖
在本次收购中,除了Pokeno工厂,a2公司还获得了其两款中文标签婴配粉产品配方注册证。据悉,该交易已获新西兰海外投资办公室批准,预计将于9月1日完成交割。
蒙牛方面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出售新西兰资产是公司近两年来主动管控资本性支出、调整优化资产组合系列管理动作的一部分。就奶粉业务而言,贝拉米作为蒙牛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支柱,近年持续拓展东南亚市场,其中越南市场表现突出。
盘古智库高级分析师江瀚指出,在财务安全边际与现金流管理层面,资产出售是应对短期盈利压力的必要手段。尽管蒙牛整体营收仍处行业前列,但近年来奶粉板块持续承压,雅士利与贝拉米业务长期亏损,拖累集团利润率。此时出售具备较高市场估值的海外优质资产,可快速回笼约12亿元人民币现金,用于偿还债务、弥补主业亏损或投入高增长业务,有助于改善资产负债表,增强抗风险能力。
a2公司表示:“收购Pokeno工厂,是公司扩大产能、优化供应链的重要举措,同时能够争取获得更多中标配方注册机会,获得更广阔的中国市场准入,为公司带来进一步增长的机会。”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婴幼儿奶粉市场,且其对进口奶粉的监管较为严格。2016年,中国婴幼儿奶粉配方注册制出台,规定一个工厂最多只能生产3个系列、9个配方,且5年有效期届满后需重新申请注册。因此,获得注册资格是外资乳企进入中国市场的关键一步。
宋亮指出,此前a2公司依赖外部代工,产能存在不确定性。雅士利工厂持有的中文标签资质,恰好填补了这一缺口,其奶源与生产标准也与a2的产品定位高度契合。而且该工厂配有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到目前为止都是新西兰最先进的工厂之一,通过收购该工厂,a2公司能够进一步夯实其在新西兰供应链体系。
a2公司经销商郑友涛告诉记者:“配方注册能够增加a2的产品SKU, 不会像以前一样产品比较单一,也能够提升各阶段消费者的覆盖率。”
a2公司表示,在取得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后,将基于扩展的产品组合,争取获得两个新国标中标配方奶粉的产品注册机会,未来还有可能获得第三个配方注册。通过中标产品组合的扩展和创新,支持核心配方奶粉业务的长期增长,同时释放低线城市及国内线上渠道的增长潜力。
一直在补的“短板”
在业内看来,从蒙牛的经营状态来看,剥离不良资产,提升公司利润或为其当下首要任务。
2024年,蒙牛录得营收886.75亿元,同比下降10.09%;归母净利润为1.05亿元,同比下降97.83%。公司解释称,这主要由于子公司贝拉米商誉减值,以及联营公司现代牧业的乳牛资产减值影响。
乳品行业整体供大于求,也在促使企业去产能。宋亮表示:“蒙牛的常温奶和奶粉的产能都很大,这次出售工厂一方面削减了奶粉的产能,另一方面也盘活了资产,这笔钱还可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创新、科技创新、科技研发。”
宋亮还指出,国内头部乳企有一个大问题:固定资产庞大,因此当消费环境发生变化时,它们就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过去10多年里,蒙牛“死磕”奶粉业务,仅收购雅士利、贝拉米以及私有化雅士利,蒙牛就投入资金超200亿港元;同时至少5次计提商誉减值,共计约100亿元。
事实上,蒙牛出售雅士利工厂的价格仅不到2013年蒙牛收购雅士利总价的十分之一。2013年6月,蒙牛斥资124亿港元入主雅士利,试图填补奶粉业务短板,这也是当时中国乳业最大规模的一次并购。
根据2022年雅士利退市前的财报,其营收从收购时的38.9亿元萎缩至16.35亿元,累计亏损超50亿元。目前来看,雅士利对蒙牛的负面影响或仍在延续。2016年,由于雅士利年内亏损,蒙牛计提商誉减值22.54亿元,导致公司净利润由盈转亏。同年蒙牛首次突破500亿元的销售大关,同比增长9.7%,但遭遇了多年以来的第一次亏损,净亏损额达到7.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蒙牛官网奶粉产品板块介绍,没有任何雅士利的资讯,雅士利在京东、天猫、拼多多上的旗舰店已无奶粉售卖,仅有两三款麦片产品在售。蒙牛则在2023年财报中写道,其国内婴配奶粉业务聚焦于瑞哺恩品牌。而蒙牛方面的资料显示,贝拉米是蒙牛“一体两翼”战略中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上半年已完成产品线升级,新品陆续登陆澳洲和越南市场。
在业内看来,贝拉米是君乐宝“单飞”后蒙牛物色的新标的。2019年,蒙牛以40亿元出售旗下优质资产君乐宝,转而以每股13.25澳元的收购报价收购贝拉米。这在当时是中澳最大乳制品行业收购案,为此,蒙牛付出的总价是14.6亿澳元,溢价59%。
记者查询天猫国际贝拉米海外旗舰店发现,目前该店有93款产品在售,且在本月上新33件,其中销量最多的产品是a2蛋白婴配方奶粉。但此前有投资者和消费者反映,在线下商超和母婴店找不到贝拉米奶粉。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贝拉米主要做跨境。”据悉,上述交易完成时贝拉米未获得中国的奶粉配方注册。这也在后来确实成为影响贝拉米业绩的一个因素。贝拉米此前在澳洲市场属于头部品牌,于2013年进入中国市场,2020年在有机婴幼儿奶粉的跨境电商市场份额排名第一。但收购完成后的几年时间里,贝拉米一直没有获得中国的奶粉配方注册,只能通过跨境购或海淘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据蒙牛官网介绍, 2023年贝拉米旗下菁跃全系列产品才获批新国标注册。
2020年在蒙牛中期业绩会上,蒙牛时任总裁卢敏放表示:“雅士利加上贝拉米,蒙牛奶粉业务定的目标是未来3年进入中国市场前三。”但结果是,高价买来的贝拉米,未能提振奶粉业务,2021—2022年,不得不计提商誉减值13.64亿元。蒙牛在今年发布的盈利预警公告中还提到,因考虑贝拉米经营和财务表现,预期将计提相关商誉和无形资产减值38亿—40亿元。
宋亮告诉记者:“这些年蒙牛的成人粉一直在保持增长,基本上占到其奶粉市场的90%以上。但由于过去的整合使蒙牛的奶粉产能较高,近两年蒙牛婴儿粉正在回暖,但体量还是比较小,没办法和飞鹤、伊利、君乐宝这些企业相比。”
行业深度整合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消息,2024年出生人口954万,同比增长约6%,连续7年下降后首次回升。但受市场波动影响,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总体继续呈现下滑态势。根据AC尼尔森数据,2024年婴幼儿配方奶粉销售额下降7.4%,目前行业整体仍处于深度调整期。
江瀚认为,上述交易体现了中国乳企“走出去”后阶段性回调与外资品牌“本土化深耕”的双向流动。他指出,从产业集中度与资源再配置的角度看,这也是乳业产业链在“新国标+需求收缩”双重压力下的一次典型结构性调整。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已进入存量博弈阶段,CR10持续提升,中小品牌退出,头部企业则通过资产优化实现战略聚焦。
2013年,a2公司旗下至初婴幼儿配方奶粉首次进入中国市场。10年后,a2公司宣布上市的a2至初新国标产品的配方。在此期间,a2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业绩越来越高。首席执行官David Bortolussi曾公开表示:“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是我们最大的增长机会。”
在宋亮看来,过去10年,是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黄金发展的10年,高毛利催生了一大批奶粉品牌和母婴渠道。
而蒙牛的奶粉业务表现与行业地位,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况愈下。贝拉米2019财年进账13亿多元,一入蒙牛体系就表现颓靡,其后3年,其营收只有10.32亿元、5.15亿元和1.24亿元,逐年下滑。同时,蒙牛奶粉业务收入也连年下滑,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蒙牛奶粉业务收入仅33.2亿元,同比下滑12.66%,仅占集团总收入的3.74%。下滑幅度为四大板块之首。
反观竞争对手伊利、飞鹤,赶上市场风口后,奶粉营收在过去几年快速增长。2018—2020年,伊利奶粉收入分别为80.45亿元、100.55亿元、128.85亿元。此后两年,仍保持高速增长,2022年实现营收262.6亿元,同比增长62.01%;飞鹤奶粉的营收也实现了快速增长,从2018年的115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27.76亿元。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伊利、飞鹤、君乐宝、三元等国内乳企纷纷加快a2概念的打造。而郑友涛告诉记者,得益于a2概念,近年来他所在的区域业绩呈逐年上升态势,目前物流配送大概是3天到货,中老年奶粉销量增长非常迅速。
对此,江瀚告诉记者:“从人口结构与需求基本面判断,中老年奶粉市场正处于结构性增长的前夜。中老年配方奶粉作为‘精准营养’载体,具备明确的消费场景和增长潜力。但当前市场仍处于‘蓝海探索期’,竞争格局分散,头部品牌尚未形成垄断。同时,由于中老年人对新兴营养概念接受较慢,消费教育周期长,初期投入大,这对企业的长期战略定力提出更高要求。”
宋亮表示,尽管现在人口增长率下降,但奶粉仍然是整个乳品行业中毛利最高的业务,也是乳企介入全家功能营养赛道的起点。对于乳企而言,奶粉业务仍然是一个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