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对外授权不仅成为创新药企融资、收入来源之一,而且也有可能带动医药外包公司订单金额增加。
近日,在药明生物(02269.HK)开放日活动上,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陈智胜表示,在与CDMO(医药生产外包)合作出海的中国资产中,药明生物参与的占了70%左右;超90%的项目在交易完成后,客户仍然选择继续与药明生物合作,且60%的项目买家为全球大型跨国药企。
药明生物的业务主要是为生物药的发现、开发及生产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
陈智胜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外药企收购了中国项目后,不少反而加大与公司的合作。对于已经在药明生物的项目,被收购后,项目由原先仅定位中国市场变成定位全球市场,随之而来的是订单金额可能会增加。比如,一开始中国企业只是做中国市场,给公司的只有一千万元的订单,但出海到美国市场后,就有可能变成一千万美元,甚至是两千万美元的订单。
陈智胜表示,还有部分项目,原来不属于公司合作范畴内,但买方是公司客户,随着收购完成,一些项目也会转移到公司来合作。总体而言,国产创新药出海,有望加速公司未来业绩发展。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井喷,全球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度正在不断提升。
9月1日,国家药监局副局长徐景和在2025年“全国药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上表示,目前,我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跃居全球第二,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已接近660亿美元。
创新药物研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跨越靶点验证、工艺开发、临床转化、商业化生产等多个环节。此前有医药外包公司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国产创新药企在开发上对速度与质量的追求,给医药外包行业创造市场机遇,医药外包企业可以加速创新药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推进。
陈智胜表示,很多人以为分子好就能出海,但实际上CMC(化学成分生产和控制)质量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细胞株构建、病毒清除、分析表征及GMP生产等环节,历来是生物药出海项目的痛点。优质的CMC能力不仅能加速监管审批进程,而且可以保障规模化生产稳定性,从而降低买家风险、提升交易价值。
一般而言,国产创新药出海大概流程是,两家公司先见面,之后双方启动尽职调查。
陈智胜表示,国产创新药出海涉及的买卖方,有可能一方或者双方是公司的客户,他们也会来公司做尽职调查,因此,公司可能会比市场提早两三个月了解相关药物出海动向。
在他看来,这一轮出海热度,还会再持续一段时间。
“五年前,跨国药企对中国创新药还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今年变为很多来中国市场淘金,他们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度发生了很大变化。”陈智胜说,出海对中国企业是好事,目前很少中国药企具备海外商业化能力,产品的海外市场处于空白阶段,现在通过出海,不仅获得一笔不菲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把产品的价值变现,还可以继续反哺行业发展,但关键在于能否在合适的时机卖出一个高价。
在药明生物开放日上,药明生物首席运营官、高级副总裁俞丽华亦表示,中国创新药出海不是单点突围,拼的是系统能力。只有从CMC到资源、从战略到生产都跟上,才能真正帮中国药企在全球舞台上拿到应有的价值,这也是公司坚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