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企又开出了一笔高额“出海”交易单。8月5日,晶泰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泰科技”)宣布与海外创新生物制药公司DoveTree签订了总规模约470亿港元的合作订单,并已收到约4亿港元的首付款。
此前,中国创新药“出海”主要输出的是产品管线,而此次晶泰科技对外输出的是AI工具。据晶泰科技介绍,在此次合作中,晶泰科技将利用自身的AI工具,针对一系列由DoveTree指定的靶点进行新药研发,并有权获得约3.85亿港元的进一步付款、约462亿港元的潜在里程碑付款及销售分成。记者从行业获悉,总规模约470亿港元的订单,刷新了AI+新药研发领域订单规模的新纪录。
记者从晶泰科技进一步获悉,公司与DoveTree合作的管线覆盖肿瘤、免疫及炎症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代谢失调领域内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双方还计划在未来共同推进对由DoveTree选定的一系列针对极具挑战性或高价值靶点的新药研发项目,具体方案在进一步商议中。
AI+机器人实验室打造独特竞争力
据了解,此前,因有效研究数据缺失、算法结果验证成本高等原因,AI+药物研发曾停留在概念层面。此次晶泰科技的“大单”则释放了另一种信号。DoveTree的创始人Gregory Verdine表示,AI将新药研发过程中固有的不确定性,逐步转变为可预测、可量化、可解决的工程学问题,已成为攻克具有研发挑战性的创新靶点的关键技术。
北京深度制耀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度智耀”)创始人李星则认为,AI已为新药研发带来革命性变化,并从根本上推动了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的迭代进步。
这既离不开算法的进步,也与晶泰科技的AI+机器人实验室的研发体系有关。记者从晶泰科技了解到,晶泰科技已建立了由数百台自动化机器人组成的实验室,由算法综合评估选出的化合物,会进一步在机器人实验室中完成合成与测试。
“AI+药物研发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是数据的竞争。谁更多拥有独有的数据,谁就会占据领先位置。机器人实验室可昼夜不停产生大量的数据、训练算法。同时,机器人实验室也可以高通量筛选具有进一步开发潜力的分子。”英矽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任峰博士表示。该公司也已建立了机器人自动化实验室,以高通量、高效率、7x24小时不间断的形式产生高质量专有数据,巩固独特优势赋能算法测试与训练。
晶泰科技董事局主席温书豪表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自动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彻底改变药物研发的效率与成功率挑战、带来关键的范式升级。
从应用结果来看,在靶点可开发性验证方面,晶泰科技的研发体系可提速10倍以上,在一个星期内完成现行通用方法需要三个月以上完成的靶点蛋白构象动力学模拟;在药物活性筛选上,晶泰科技可单日完成数万个化合物的亲和力预测;其干湿结合的智能自主实验平台可在一周内高通量完成数千个AI生成化合物的合成与测试,收集数据并反馈给算法。
中国AI制药有望持续领跑全球
行业层面来看,国内多家赛道企业已跑出了特色产品,影响力有望持续输出海外市场。
剂泰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剂泰科技”)依靠AI纳米基座大模型及三大AI核心解决方案,瞄准递送技术突破,为肿瘤、代谢系统疾病、自体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等提供成药机会。本月初,由剂泰科技自主研发的、聚焦精准药物递送行业痛点的OpenCGT平台揭牌亮相。
深度智耀则聚焦于AI+临床试验,以智能化手段帮助药企优化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并提升临床试验全链条推进速度。李星表示,在单点环节,其生成式AI工具可应用于临床试验过程中文本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准确性高达98%以上,临床试验的速度大幅提升,已获得海内外1000多家药企认可。
截至2025年5月6日,英矽智能已通过自主开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Pharma.AI产生超20项临床或临床试验申报阶段的资产,其中三项资产已授权国际制药及医疗保健公司,合约总价值超过20亿美元。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国内AI制药企业数量达108家,94%集聚于北京、长三角及大湾区;高校成果转化成为主力军,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孵化的企业占比近半。据最新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制药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亿元,2030年直指4000亿元大关,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