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设备行业的机会
一、技术优势驱动产业化
1. 高能量密度: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500Wh/kg(液态电池仅200-280Wh/kg),适配高电压正极+金属锂负极,减少封装材料,提升系统能量密度。
2. 高安全性:无液体泄漏风险,针刺测试100%通过,热失控温度达800℃(液态电池仅200℃),彻底解决锂枝晶问题。
3. 低温性能优越:工作温度范围扩展至-40℃~70℃,解决液态电池低温衰减痛点,适用于无人机、人形机器人等高端场景。
二、产业化进程明确
- 半固态电池:已规模化装车,能量密度280-320Wh/kg(2025年)。
- 全固态电池:
- 2027年:小批量装车(硫化物电解质为主)。
- 2030年:规模化应用于储能领域。
- 新增长点:低空经济(eVTOL需400Wh/kg+电池)、人形机器人成为核心应用场景。
三、设备环节核心变革
1. 前道工艺:
- 干法主导:新增干法混合+干法涂布(省去溶剂/烘干环节),设备价值量提升。
- 湿法工艺:保留溶剂涂布蒸干工序,但非主流路线。
2. 中道工艺:
- 取代卷绕工艺→采用叠片+等静压技术,优化固-固界面接触,删减注液工序。
3. 后道工艺:
- 化成分容转向高压化,解决离子传导效率问题。
四、设备市场空间与机遇
- 时间表:2025年中试完成 → 2026-2027小批量装车 → 2028-2029规模化量产。
- 设备价值量:
- 中试阶段:5-6亿元/GWh。
- 规模化后:降至2.5亿元/GWh。
- 市场空间:预计2029年新增产能80-100GWh → 设备需求超200亿元。
五、国内设备商优先受益
1. 先导智能:唯一打通整线设备(电极制备→高压化成分容),中试线已量产。
2. 赢合科技:前道设备核心供应商,向龙头交付中试设备。
3. 利元亨:硫化物路线整线交付广汽,技术落地领先。
4. 曼恩斯特/纳科诺尔:干法电极+辊压设备技术突破,适配前道工艺升级。
六、风险提示
- 技术迭代风险:全固态电池仍处实验室→中试过渡期,商业化进度存不确定性。
- 成本挑战:电解质材料(如硫化物)价格高昂,规模化降本依赖设备工艺优化。
核心结论
固态电池从"0→1"产业化进程中,设备商率先受益,尤其是掌握干法电极、等静压、高压化成分容等核心技术的企业。2025-2027年为中试关键期,设备需求爆发;2028年后规模化量产将重塑电池设备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