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流动性危机的碧桂园,境内债务重组方案渐渐浮出水面。据碧桂园地产集团日前公告,因拟与投资者协商新的偿付方案,7只公司债券停牌。9月23日,据接近碧桂园人士透露,本次重组涉及境内9笔债券,本金规模合计约138亿元,方案设置了多个选项。如果此重组方案顺利获得通过,有望实现超过50%的债务本金削减,债务期限最长延至10年,利率下降至1%。此举也被视为碧桂园修复资产负债表、谋求生存发展的关键一步,将为其争取至关重要的喘息空间。
9笔境内债正在推进重组
9月18日,碧桂园地产集团发布公告称,因拟于近期与投资者协商新的偿付方案,为稳妥推进相关工作,保证信披公平和保护投资者利益,H19碧地3、H20碧地3、H20碧地4、H1碧地01等7只公司债券9月19日开市起停牌。
9月23日,据接近碧桂园人士透露,本次重组涉及境内9笔债券,本金规模合计约138亿元。方案设置了多个选项供投资人选择,若后续顺利落地,大幅降低境内公开市场债务规模,在缓解碧桂园债务压力的同时,投资人也能够实现退出。
据悉,截至6月底,这9只债券余额为138.5828亿元,包括H16碧园5、H19碧地3、H20碧地3、H20碧地4等。另据市场消息,重组主体拟调整重组债券的本息偿付安排,并提供重组方案其他选项,包括回购选项、碧桂园控股股票选项及一般债权选项等。
根据方案设计,重组后的债务期限最长可延至10年,且重组通过后的5年内无本金偿付压力。同时,债券利率将大幅下降至1%,并采用“先本后息”的支付方式。
“在重组方案四种选项足额认购的情况下,预计实现50%以上的债务本金削减。”据上述接近碧桂园人士称。
从目前来看,此次重组的核心目的在于缓解巨大的资金压力。对于碧桂园而言,成功重组意味着至关重要的“喘息期”。本次重组将降低碧桂园的融资成本和近期利息支出对现金流的挤压,使管理层能将更多资源集中于“保交房”和日常运营。
另有业内人士分析,这无疑是碧桂园化债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关系到碧桂园自身能否化解债务危机,实现财务状况好转和可持续发展。方案能不能按计划落地执行,将决定碧桂园能否顺利走过本轮行业周期。
据碧桂园中期业绩报告,尽管碧桂园总资产(约9093.28亿元)高于总负债,但集团境内已有1861.84亿元债务违约或交叉违约。碧桂园在推动项目进入白名单以获取新增融资和存量贷款展期的同时,境内债务重组也势在必行。在中报中,管理层计划2026年上半年完成境内债务重组。
化债路上面临关键考验
化债一直是碧桂园努力的方向。在境内债务重组方案推出之际,从境外债务来看,截至2025年8月,持有77%公开票据本金的债权人已加入重组协议,银团贷款协调委员会代表49%本金签署支持协议。
据悉,纳入境外重组范围的外部有息债务本息约160亿美元,股东贷款本息约12亿美元,合计约172亿美元。在重组方案五种选项足额认购的情况下,重组后最高降债规模约117亿美元。重组后新的债务融资成本预计下降至1.0%-2.5%,期限最长11年。
在应对债务危机的同时,“保交房”是碧桂园的核心任务。上半年,碧桂园合计交付房屋约7.4万套,近三年交付量在行业第三方榜单中持续位居榜首。对此,在业内人士看来,碧桂园的路径已非常清晰:集中资源确保交付,同时管理债务,以期最终回归正常经营轨道。因此,此次境内债重组方案能否顺利落地,也将是其化债之路上的关键考验。
按照计划,2025年上半年,碧桂园重点工作是以保交房为主,下半年则以保交房和保主体并重。保主体就涉及债务重组。
据碧桂园9月管理会议透露,目前碧桂园部分区域保交房任务即将完成,近期已开始启动新项目的经营策划会。总裁莫斌表示,从保交房向资债修复与正常经营转换,须杜绝盲目,充分论证,做一成一。
碧桂园是当前出险房企债务重组的缩影。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截至2025年8月,全国约有60家出险房企公布了债务重组进展,其中20家的方案已获批,化债总规模超过1.2万亿元。9月份,旭辉控股7笔境内债整体重组方案、佳兆业境外债务重组方案等也相继取得了进展。
从实践来看,现金回购、债务展期、债转股、资产处置等差异化策略得到广泛应用,为企业和债权人提供了更多选择,有助于提高重组成功率和实施效果。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袁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