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王丽新)2025年,房企债务重组进入快车道。截至目前,已有14家房企债务重组或重整获批。8月1日,继3月率先完成境外债重组后,远洋集团正式公布境内债重组框架,债务风险化解进程迈出关键一步。
分析人士认为,有效推进债务重组,不仅是企业纾困的必要手段,更是化解当前行业风险的关键路径。
“不躺平”房企正在争取重组机会
事实上,房企债务重组门槛并不低。自2021年行业陷入流动性困境以来,超50家规模房企出险,但成功完成债务重组的占比不足三成。这意味着每10家出险房企中仅有2-3家能真正走到债务重组这一步。
在这场债务重组大考中,光有“求生意志”还不够,还得有“求生资本”,方能获得重组成功入场券。这些房企样本有着共性特征:尚未躺平、积极自救;核心业务能力和团队专业能力仍有很强的生命力,通过债务重组、业务模式转型等方式对症“治疗”,能够恢复健康。
而对于另一些企业而言,彻底丧失经营基础,且无重建信任的可能,则根本无法进行重组,最终不得不接受市场化出清的结局。
减债式重组是化解风险的必然路径
2023年以来,针对房企风险化解,多部门均有政策表态,明确“支持房企通过市场化手段与债权人协商重组债务,依法推动破产重整”,为行业风险化解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
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减债式重组由境外债延伸至境内债。今年1月,融创中国顺利完成154亿元债务重组,削债比例超50%。除了刚刚公布重组框架的远洋之外,碧桂园等房企也表示要进行境内债重组。
“本轮债务处理一个明显共性特点是,进行削债重组。相比以往以展期为主的模式,当前方案更注重实质性削债,多家房企开始通过债转股、现金要约、资产抵债等方式削减债务。”一位房地产行业分析人士表示。
当前,房企面临的流动性困境,并没有得到任何缓解。克而瑞数据显示,2025年房企到期债务规模增至5257亿元,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到期1574亿元,但销售端仍在筑底阶段: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较2021年高点下降47%。某资深券商表示,当房企销售回款持续减少、资产价值不断缩水时,削债重组成为房企的唯一出路。
寻找最大公约数
目前,多家房企进入境内债务重组关键阶段。市场普遍呼吁,房企与债权人需聚焦寻找“最大公约数”,以理性、务实的态度积极协商,避免陷入极端博弈,导致“双输”。
所谓“最大公约数”,是指在充分考量市场环境、房企资产状况、可持续经营能力等现实条件下,通过与各债权人的充分沟通,所能达成的最具广泛接受基础、最具操作可行性的重组方案。它并非满足所有债权人理想诉求的“最优解”,而是当前能够最大限度保护债权人整体利益、避免企业滑向破产清算等更差结局的务实选择。
房企债务重组过程中,债权人往往诉求各异。部分坚持短期套现和高清偿率,部分则倾向于长期兑付方案。专家指出,若不能达成共识,可能导致重组进程久拖不决甚至失败。一旦企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资产价值将面临大幅折损,冗长的法律程序也将耗费巨额费用,最终所有债权人的实际回收率可能远低于一个及时达成的重组方案。
寻找并接受“最大公约数”,是避免“多输”的理性之选,对稳定市场预期、防范风险蔓延、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