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在小米完美错过大A这段上涨……
但还是相信小米是国内最有希望达到万亿美金市值的公司,一旦小米能把AI和机器人纳入智能生态,它的估值就会像特斯拉一样,快速起飞

从昨天晚上开始,小米集团ADR放量下跌(成交~8300万美金);今天早盘,小米集团港股延续下跌趋势。
我前两天和机构投资人有过一次沟通,更新了我对于当前小米集团股价的观点。我挑选一些适合公开表达的内容,给大家同步:
6月26日小米YU7首销的现象级成功后,资本市场普遍认为近期缺乏同级别的催化剂。所以,对比恒生科技指数,在YU7发布前小米显著跑赢,而在发布后逐渐跑输。结合港股通持股比例下降来看,资金是相对明显的利好兑现离场。
小米集团将于8月19日发布今年二季报的财务数据,当前处于发布前的静默期(blackout period),资本市场对于一致预期的博弈也较为激烈。同时,各家券商正在密集地更新自己的预测模型,相信大家可以很快看到更新后的研究报告。更复杂的是,二季报结束后大家的目光会逐渐转向25年下半年甚至2026年。
因此,在没有催化剂的市场里,Q2业绩,25H2业绩和26年业绩的不同情形预测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矩阵,让投资者很难找到合理的一致预期,很容易出现谣言和噪音,对股价形成波动。
我在沟通会上详细谈了对三者的看法,这里做一个总结:
关于25Q2业绩:(1)整体而言:集团营收和利润预计将继续维持高位,即1000亿营收+100亿调整后利润的组合;(2)智能手机业务:连续2个季度中国区sell-out第一,并且全球市占率前三,合理推测不需要担心出货量,但ASP和毛利可能会承压;(2)大家电业务:仍在整体国补范围内,且今年北方高温天气也利好小米的空调业务,因此IoT营收将继续新高,但是否能维持Q1的25.8%毛利需要关注;(3)汽车业务角度:Q2财报还不会有YU7的披露,而是会纳入超高单价的SU7 Ultra,合理推测将小幅拉高汽车业务的ASP和毛利水平。
关于25年下半年业绩:(1)整体而言:25年下半年业绩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压力,各个业务版块都存在潜在风险;(2)智能手机业务:有两点顾虑,其一是供给侧的国补基金消耗以及需求侧的消费者需求透支;其二是国际部品类出海+本地化运营会拉高成本端,而收入端短期仍依靠手机;(3)大家电业务:大家电的亮眼表现早已引起竞争对手的关注,小米能否在不牺牲毛利的情况下,继续扩大市场份额,应对美的/格力的竞争;(4)汽车业务:首先,7月交付30k的数据表示,二期工厂暂时还没有加入YU7的交付,何时开工和满产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其次,汽车业务将实现盈利,资本市场对汽车的估值方法,能否在PS和PE之间平滑切换,并找到平衡值得关注。
关于2026年业绩:我很难也不希望给出定量的判断,而是和大家讨论几点原则。
首先,小米的业务模式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什么是小米资本市场的第一性变得更模糊。最早的时候,只有券商的电子研究员覆盖小米;到后来,电子研究员和汽车研究员开始同时看小米;到现在,连家电研究员和消费研究员都加入了阵营。每个行业的研究员都用自己的方法论看到了一部分的小米,但如果把部分当作整体,问题就出现了。
其次,小米从IPO以来的进步是颠覆性的,如果非要用一个角度来概括,那就是从“以速度构建竞争力”向“以能力构建竞争力”转变。小米是通过一块砖一块砖地搭建自己的能力矩阵,包括智能工厂、芯片、AI等等,是一个典型的厚积薄发和延迟满足的模型。可能某几块砖搭好后,会出现一个小爆发(例如汽车);然后小米继续搭建新的砖块,直到下一次爆发。因此,能力圈不是一天就构建好的,资本市场也不应该认为小米天天都有催化剂。天天有催化剂的公司,只可能是在割韭菜。
再次,小米所构建的能力圈已经充分证明了大部分业务的优势和确定性,包括但不限于:(1)智能手机在全球化的竞争已经结束,小米确定性地进入了前三名;(2)智能汽车已经成为小米确定性的第二增长曲线。所有的困难都是短期,且一定能克服的(以二期工厂为例,我的判断很清晰:即便存在博弈,所有的博弈都是在博弈姿势,而不是结果);(3)小米之家的新零售模式确定性地领先OV和其他对手,坪效和管理模式会逐步显现;(4)全球市场是小米未来确定性的星辰大海,帮助小米在所有消费电子赛道形成规模优势;(5)小米在AI和机器人赛道有确定性的场景优势,所有的变现模式都会在小米硬件生态上得到体现。
最后,我想说所有的产品和商业模式都是短期或者中期的,长期真正确定的只有人。我对小米最大的信心,或者小米投资的绝对第一性就是雷军。只要雷军还奋斗在第一线,比什么都强。
以上,是我近期想和大家的分享。
#小米科技[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