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信达生物(01801.HK,股价90.65港元,市值1553亿港元)披露2025年半年度报告称,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9.53亿元,同比增长50.6%;录得净利润(Non-IFRS)12.13亿元,上年同期为亏损1.6亿元。
信达生物解释称,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肿瘤产品的强劲表现、综合产品线扩展及授权费收入增加。其中,产品销售收入为人民币52.34亿元,同比增长37.3%,贡献核心收入增量;授权费收入达人民币6.6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人民币1.16亿元显著增长,主要来自与罗氏签订独家许可及合作协议所收取的首付款。
在8月28日举行的业绩交流会上,信达生物管理层方面表示,虽然GLP-1类减肥药信尔美(玛仕度肽)上市销售的时间比较短,但目前公司收到市场的反馈“非常不错”,接下来的一年中玛仕度肽还将迎来新适应证的获批以及更多临床数据读出,公司有信心将这一品牌打造为“减重领域的标杆”。
减肥药正在积极拓展电商平台以及零售药店终端渠道
信达生物未在财报中披露每款获批产品的详细销售额,仅表示PD-1抑制剂达伯舒(信迪利单抗)在内的主要产品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三款新产品——ROS1抑制剂达伯乐、EGFR TKI奥壹新、BTK抑制剂捷帕力相继商业化上市,进一步丰富产品组合。
研发开支方面,2025年上半年信达生物的研发开支为10.09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3.99亿元下降28%。
信达生物表示,将继续拓展核心产品适应证。例如,信迪利单抗的第九及第十个适应证——联合呋喹替尼用于二线肾癌治疗以及联合IBI310用于结肠癌新辅助疗法,正在申报上市。此外,另一项关于信迪利单抗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治疗的III期临床试验预计在2026年年初读出数据。
在信达生物的战略规划中,PD-1/IL-2α-bias双特异性融合蛋白IBI363将是接棒信迪利单抗的新一代IO(肿瘤免疫)疗法。
在业绩交流会上,公司管理层将IBI363的开发策略定义为“三步走”:首先是抢占免疫空白市场,特别是在IO耐药鳞状非小细胞肺癌这一适应证上,IBI363的首个全球关键III期临床研究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开始患者招募;第二步则是探索一线大癌种优效潜质,IBI363治疗一线肺癌、一线肠癌的Ib/II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计划2026年读出PoC(概念验证)数据;第三步则是将IBI363作为新基石药物,探索联合疗法以及拓宽适应证。
IBI343是一款基于CLDN18.2靶点的ADC(抗体偶联药物),作为首个进入胰腺癌III期研究的ADC,其开发进度以及疗效数据也备受市场关注。
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信达生物商业化产品组合已扩展至16款,涵盖12款肿瘤产品及4款综合管线产品。其中已有多款产品进入2025年医保初审名单,有望参与2025年医保谈判。此外,报告期内及直至公告日期,公司成功商业化上市五款新药,其中市场关注度最高的无疑是被信达生物视为CVM(心血管及代谢)领域战略基石的玛仕度肽。
玛仕度肽于今年6月底获批国内上市,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GCG/GLP-1双靶减重药物,也是国内第二款获批上市的GLP-1双靶点减肥药。会上,信达生物管理层表示,对于玛仕度肽的推广,公司重点放在品牌构建以及全渠道布局上,目前的渠道除了覆盖传统的公立医院、民营医院体系外,公司正在积极拓展电商平台以及零售药店终端。
目前,玛仕度肽已开展七项III期临床研究及一系列I/II期临床研究。预计在2025年下半年,玛仕度肽治疗T2D(2型糖尿病)的适应证将获批。头对头司美格鲁肽治疗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开展的III期临床研究即将读出数据。此外,玛仕度肽9mg的III期临床研究也将读出数据,旨在为中重度肥胖患者建立安全有效的长期体重管理方案。
预计今年收入有望超100亿元
信达生物预计,到2025年底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和净利润继续提升,全年收入有望超过100亿元;到2027年将有20款商业化产品、相应产品收入达200亿元;到2030年5个管线进入全球中心III期临床、并成为国际一流生物制药公司。
公司董事长俞德超在业绩交流会上表示,目前公司各部门正围绕上述目标系统性开展战略落地工作,包括配套产能的建设、全球临床注册队伍的搭建、AI(人工智能)辅助组织效能提升等。
俞德超重点提到,为了应对未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MRCT),公司必须有匹配的组织和人才去承接这些战略目标。俞德超透露,信达生物在海外设立的全资子公司Fortvita已成为信达生物全球化战略的核心支点,目前正积极吸纳医学、临床运营、数据管理、注册事务及供应链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以逐步减少对外部CRO(医药外包)的依赖,加强自有团队的全球执行能力。
业绩会后半段,也有不少券商分析师关注全球临床的快速拓展将给信达生物带来的财务压力。对此,信达生物首席财务官由飞回应称,截至2025年7月31日,公司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20亿美元,“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强的信心,公司自身是有能力把关键的管线推入到海外临床(阶段)的”。
由飞强调,公司的策略是基于明确且积极的PoC数据后,才会将管线推进至海外的关键性临床研究,以此来更好地平衡风险与收益。财报显示,2025年信达生物的研发支出预算控制在3亿美元至4亿美元的区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