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品牌价值研究院付克友
东方甄选的K线图一路上扬,创始人俞敏洪和他的“俞你同行”正在内蒙古游山玩水。
8月8日,东方甄选股价收盘涨幅12.32%,报29.54港元,市值突破300亿港元,短短一个月,股价翻番。如果以年内最低10.12港元计,其股价涨幅达191.9%。
回想2024年7月,东方甄选与董宇辉正式分家,消息公布当日,公司市值蒸发30亿港元。当时的市场普遍预测:失去超级主播的直播机构,注定走向衰落。
事实“打脸”了这个预测。值得追问,东方甄选到底做对了什么?凭什么能够穿越流量的周期?
首先,是坚定的战略选择。与董宇辉的“体面分手”,可以说是东方甄选最艰难却最关键的决定。表面上,是因为复杂的舆论纷争,让俞敏洪苦不堪言,难以忍受,但实质上是他对于“主播驱动”这一流量变现模式的告别。
俞敏洪为他的“断舍离”,支付了数以亿计的“分手费”,甚至引发了东方甄选投资者的质疑和愤怒。这样的大手笔,可以看作是俞敏洪回应舆论所谓“铁公鸡”的污名化与“亏待董宇辉”的指责,但绝不是俞敏洪意气用事,或者说被舆论牵着鼻子走,反而体现战略选择的果断与坚决。
因为董宇辉的这场危机,证明了一个关键认知:直播间的高光时刻是烟花,供应链的扎实程度才是地基。东方甄选没有急于寻找“下一个董宇辉”,而是将战略重心转向供应链与自营产品,由此完成了从“主播驱动”到“产品驱动”的进化。
三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自营品GMV(交易总额)占比提升至39%,品种突破了600款,冷链覆盖率达92%,这背后意味着供应链的深度整合。
一个经典的案例是,以“透明化供应链”策略让卫生巾产品上线即售罄。也就是通过溯源直播,展示棉花产地与生产工艺,用“新疆棉+国标认证”构建信任链,单月销量突破150万包,让消费者从“为流量买单”转向“为品质付费”。
其次,产品为王的时代,供应链的深度就是护城河的宽度。供应链的价值,就在于把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流量时代的旧逻辑已被颠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因信任品牌而非特定主播下单。
这种“产品即品牌”的逻辑,正是东方甄选穿越周期的一个核心密码。另一个核心密码,是在供应链基础上,推动会员体系的构建。
所谓会员经济,本质就是“信任资产”的货币化,把一次性交易变成终身价值。这种转变,是从“卖货思维”转向“用户运营”,从“流量收割”转向“心智占领”,进而将用户从“消费者”转化为“品牌共建者”。
东方甄选通过设置199元年费门槛,筛选高净值用户;设计专属权益,包括新品优先购、会员日折扣等,以强化身份认同;再通过社群运营与内容互动,将公域流量转化为私域资产,实现私域流量沉淀。目前,东方甄选App付费会员数超过25万,复购率是普通用户的2.7倍。
很明显,东方甄选的目标是打造“线上山姆”。当然,对比山姆会员店“900万会员贡献70%营收”的运营模式,还差距甚远。
通过深耕供应链、构建会员体系,东方甄选完成了商业逻辑的重构。自营品毛利率从2024下半财年的10%飙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1%,营业利润率也从3%回升至7%,实现翻倍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东方甄选的品牌定位也愈加清晰:为客户甄选好物的平台;以自营农产品为核心的产品公司;传播文化的科技企业。三位一体构成“内容-产品-品牌”的商业闭环。
品牌终归是长期主义的事业,不是一时一地的得失,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与顶流分手是阵痛,但剥离不确定性才是真正的长期主义。长期主义的价值,在于把短期阵痛转化为长期优势。
于是人们看到,被视作“下一个董宇辉”的头部主播顿顿在2025年6月宣布离职东方甄选,市场不再有涟漪。
直播电商的终极竞争不只是流量争夺,更是供应链效率与用户心智的较量。没有永远的风口,但有永远的供应链;没有永恒的流量,但有永恒的用户信任。唯有坚守长期主义的“锚”,将品牌价值深植于供应链与用户信任之中,才能穿越流量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