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12 13:09:19 股吧网页版
特区建发“白武士”折戟:19亿入股、50亿接盘,仍难阻华南城清盘结局
来源:财联社


K图 01668_0

  财联社8月12日讯(记者李洁)曾经被誉为商贸物流巨头的华南城(01668.HK),公司股价如今在0.107港元戛然而止。

  华南城日前公告称,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于2025年8月11日作出清盘令,并委任富事高咨询有限公司周伟成及潘路洋为共同及各别清盘人。

  此举标志着,华南城控股有限公司正式进入清盘程序。以资产规模计,截至2024年底,其总资产规模为875亿元,总负债高达609亿港元。该公司由此成为继恒大之后,截至目前最大的内房清盘案例。

  这一决定源于花旗国际提出的清盘呈请,核心原因源于,华南城未能偿还2024年4月到期的3.06亿美元债务。尽管数月谈判,重组方案仍未获得债权人足够支持。业内人士认为,华南城被清盘,成为房地产高歌猛进时代逐渐落下帷幕过程中,市场出清的又一个注脚案例。

  目前,这家上市16年的公司股票已宣告停牌,停牌前股价仅报0.107港元,市值缩水至12.24亿港元。

  3.06亿美元债务导火索

  华南城清盘的直接导火索,可以追溯至2024年4月。

  当时,华南城未能如期偿还一笔关键的3.06亿美元债务,债权人花旗国际作为美元债信托人,于2025年1月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清盘呈请。

  此后数月的债务重组谈判,未能扭转局面。在今年5月19日的法庭聆讯上,清盘聆讯被押后至8月11日,但华南城最终未能与债权人达成协议,从而被勒令清盘。

  公开资料显示,华南城于2002年5月成立,并在2009年成功登陆港交所。作为中国知名的大型综合商贸物流及商品交易中心开发商和运营商,其业务一度遍布全国多个城市。

  在行业上升期,华南城曾是资本市场的宠儿。2020年8月,标普上调了华南城的信用评级,汇丰、野村等大行纷纷推荐其债券。

  当时野村证券指出,与其他开发商不同,华南城在深圳、西安、郑州、南昌等一二线城市运营8个交易中心,并在交易中心附近从事房地产开发。华南城的经常性收入强劲,基于充足的土地储备、潜在土地收购机会,以及谨慎的扩张计划,在土地收购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标普也一度认为,令人满意的销售和不断增长的持续性收入,加上有计划的土地收购,应能为华南城带来适度的正向经营现金流,这将使其能够在未来两年内削减债务。

  然而仅仅2年后,华南城便爆发债务兑付危机,并引入深圳国资背景的深圳特区建发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

  2022年5月,特区建发以19.095亿港元认购华南城33.5亿股新股,获得29.28%股权,成为单一最大股东。

  此后,特区建发为华南城多次输血。2022年7月,特区建发与票据受托人花旗国际签订“维好协议”,帮助华南城争取到多数投资人同意,通过了五笔美元债展期的方案。2022年12月,特区建发还以50亿元的价格,收购西安华南城69.35%股权。

  然而,这些努力未能改变华南城命运。其在2023年底的公告中坦承:“集团受到房地产行业运营环境恶化的影响,遇到并预计将继续面临重大的资金流动和现金流紧张问题。”

  随后于2024年2月,华南城正式宣布违约。

  对于大股东特区建发停止“输血”的原因,一位房地产行业分析师向记者表示,在政策端,短期内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力度不会消除,从市场端来看,供求失衡的结构性问题没有改善,因此持续输血的不确定性风险很高。

  根据年报,截至2024年底,华南城总负债高达609亿港元,其中即期计息债务达182.41亿港元,而现金及银行存款为7.177亿港元。

  清盘后前途未卜

  随着清盘令下达,清盘人将接管华南城资产,进行系统性清算以偿还债务。

  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房产律师王玉臣向记者表示,华南城香港清盘后的发展方向是,香港法院将指定清盘人(或临时清盘人)接管公司资产,进行系统性清算;清盘人会优先处置香港本地资产,内地资产需经内地法院认可后才能处置;清盘人可能会尝试保持业务持续(如重组或出售核心资产),以最大化破产财产价值。

  “这一结果对各方影响深远。作为继中国恒大之后资产规模最大的内房清盘案,华南城事件,可能使资本市场对困境房企的信心产生进一步深远影响,特别是那些正在进行债务重组的公司。”前述房地产行业分析师表示。

  而债权人的清偿前景如何,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业内人士指出,在609亿港元总负债面前,华南城12.24亿港元的市值,显得微不足道,而公司旗下资产,能否完全偿付公司全部债务,有待进一步厘清。

  王玉臣告诉记者,按香港法律规定的优先顺序清偿,具体排序为“清盘费用→优先债权(员工工资、法定补偿金等)→有担保债权→普通债权→股东权益”;普通债权人因处于清偿序列末位,回收率通常较低。

  分析师指出,深圳国资通过特区建发集团投入的近70亿资金,包括19亿港元股权收购以及50亿元西安资产收购,是否会面临重大损失风险,有待进一步观察。

  有投行人士认为,该案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如果企业运营不善,即使引入国资背景的战略投资者,在市场出现持续下行过程中,也难以扭转乾坤。

  “华南城违约后,特区建发已被多家企业等追加为被告,若继续输血,市场会质疑其隐性担保规模,从而拖累深圳国资整体融资成本。”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称。

  据悉,2024年6月3日花旗国际就维好协议相关事宜向香港高等法院起诉特区建发,起诉理由华南城出现债务违约后,大股东特区建发未能履行维好协议项下的义务,因此花旗国际申索不少于14.07亿美元的赔偿。

  柏文喜告诉记者,特区建发2022年签署维好协议时只打算“增信”,并未计入表内负债;如今花旗直接对其提起诉讼,索赔额已接近其全年净利润,后续还可能被其他债权人连环追索。

  财报显示,华南城2024年度收入为40.83亿港元,同比增加16.4%;净亏损高达89.76亿港元,录得上市以来首次大额亏损。

  截至2024年末,华南城八个城市的总土地储备面积合计3105.95万平方米,项目主要规划用途为交易中心、住宅、商业、仓储及其他配套设施。

  华南城被清盘后,其位于深圳、西安、郑州等地的商贸物流中心运营前景,也被蒙上一层阴影。这些曾被称为“造城项目”的巨型开发体,如今在行业调整期过程中,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

  从2020年标普上调信用评级到如今被清盘,短短五年间,一家上市企业从巅峰坠落,华南城在清盘后将如何发展,记者将持续予以追踪报道。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