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间,中国创新药企业从最初的“技术追随者”逐步蜕变为全球生命科学浪潮中的关键力量。创投机构不仅为企业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更是其在临床与市场征途上不可或缺的引路明灯。
中国创新药行业在今年上半年迎来了两大标志性事件:一是三生制药与辉瑞就PD-1/VEGF双抗SSGJ-707达成授权协议,二是中国创新药在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上突破多个实体瘤治疗瓶颈,闪耀全场。这两大事件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创新药在全球的竞争力。
此外,今年以来,随着资金流向的转变,政策利好也在持续释放。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即将重启,加之地方产业并购基金的加速落地,为创新药领域一级市场退出机制注入了新的活力。高盛研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生物科技板块涨幅高达78%,显著超越全球同类指数。尽管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整体市值仅为美国同行的14%-15%,但其在全球创新贡献中的比重已接近33%,价值重估进程刚刚启动。
当前市场态势表明,国产创新药在靶点覆盖和FIC数量上均有显著提升,标志着这些企业正步入成果丰硕的黄金时期,带来了BD(商务拓展)质变。
然而,在繁荣的背后,“卖青苗”的忧虑声却在业内悄然流传。这是业内人士对临床早期创新药转让的一种形象比喻,将早期创新研发成果比作“青苗”,意指国内医药企业和药品研发机构在技术研究进展到一定程度时,将现有开发成果转让给大型外资药企。
谈及这一现象,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王海蛟在由弗若斯特沙利文主办的2025年第十九届沙利文全球增长、科创与领导力峰会暨第四届新投资大会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的观点或许相对更为乐观。我们都清楚,在全球药物开发领域,存在着一种生态链关系。我们可以观察到,跨国制药公司(MNC)的发展模式多为通过收购来扩充产品线。以跨国制药公司为例,若其有10款畅销药物,其中可能有8款是收购而来,并非自主从零开始研发。这已然成为一种行业规律。”
那么,跨国制药公司的收购对象是谁呢?王海蛟指出,过去,它们从不向中国企业收购,而是从欧洲或美国的小型biotech公司采购。如今,中国企业融入这一生态链,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跨国制药公司的优势在于药品注册与销售。对于生物技术公司而言,如果能够出售研发初期的项目(即‘卖青苗’),资金回笼速度将会加快,进而可以持续开展新项目的研发。这无疑是一种颇为成熟的商业模式。”王海蛟认为,只要生物技术公司能够证明其研发项目具有市场价值,能够成功售出,就必然会吸引投资者。获得投资后,公司便有资金将项目进一步推进。反之,若无法证明自身具备盈利能力,又怎会有人愿意投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