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上市险企上半年的资产端表现因投资策略而产生分化,那在负债端,上半年上市险企产寿险经营业绩的重要衡量指标——新业务价值及综合成本率则均实现同比改善的趋势。
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发现,寿险新业务价值方面,五家A股上市险企共计实现754亿元,同比增长超三成;产险综合成本率方面,三家A股产险公司则均实现同比下降。
从寿险角度来看,银保渠道的爆发成为新业务价值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同时在预定利率下调背景下,险企纷纷坚定转向分红险,使得分红险新单保费等指标在此次半年报中明显提升,从而也降低了险企的利差风险。从产险角度看,险企过往一直“喊亏”的新能源车险经营情况似乎得到了阶段性扭转,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的高管均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新能源车险已进入盈利区间。
银保渠道爆发
在银保渠道去年因为“报行合一”政策保费短期大幅下降后,今年上半年,这个渠道又爆发了。
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五家A股上市险企上半年的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共计实现1525.47亿元,同比高增76.19%。其中,新华保险(601336.SH;01336.HK)和中国人寿(601628.SH;02628.HK)的同比均实现翻倍,增幅分别高达150.3%及111.1%;中国太保(601601.SH;02601.HK)增幅接近翻倍,为95.6%,并且和去年同期不同的是,中国太保的银保渠道新单保费上半年再次超过了个险渠道的新单保费;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及中国人保(601319.SH;01339.HK)亦分别同比提升77.6%及25.5%。
东吴证券研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上市险企银保渠道的爆发一方面受银保渠道报行合一影响,使得2024年上半年银保新单规模收缩,造成基数较低。另一方面,在渠道费用率下降、银保网点合作数量限制放开后,上市险企开始积极推动银保业务扩张。
也有保险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险企端来看,个险改革的背景下,大型险企摒弃了原来的个险“独大”格局,纷纷将多元化渠道作为重要渠道转型策略之一,而银行渠道客户对理财需求仍较大,是保险公司理财型产品的重要主推阵地。另外,银行在净息差收窄的情况下越发重视中间业务收入,而保险产品在稳健型产品中具有一定吸引力,因此银行也有主动推保险产品的动力。
在个险渠道新单保费增速承压的背景下,银保渠道的崛起让其在新单保费中的占比有显著的提高。第一财经统计数据显示,五家A股上市险企上半年银保渠道的新单保费在所有渠道中占比达41.38%,同比提升13.24个百分点。
在银保渠道新单保费高增长的同时,其新业务价值率水平也继续提升。得益于“报行合一”改革深化之下的费用率降低,除了新华保险外的其他几家A股上市险企的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率均实现同比上升。以中国平安为例,其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率同比提升9.7个百分点至28.6%。而业内人士分析称,新华保险该指标下降预计主要受缴期结构恶化影响。半年报数据显示,该公司上半年银保渠道长期险首年保费中,价值率较低的趸交保费从去年同期的28亿元增长110亿元至138亿元,直接超过了同期期交保费111亿元的规模。
得益于新单保费高增长叠加价值率的提升,银保渠道在新业务价值中的贡献也愈加重要。东吴证券研报数据显示,上市险企上半年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占比平均为38.9%,同比提升8.4个百分点,银保渠道的爆发也成为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险企新业务价值均实现两位数提升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分红险转型明显
从去年开始,上市险企在预定利率下调的基础上,就开始将产品结构从原来的传统型产品向分红险转型。
然而,由于分红险的销售难度较传统型产品更高,且市场接受度需要逐渐提高,因此去年年报中部分险企的分红险提升还未达到既定目标。而从今年半年报来看,分红险的转型已初显成效。
从新单保费结构看,多数上市险企的分红险占新单比重已经明显提升。例如,中国太保和中国人寿个险渠道分红险占个险首年期交保费的比重均超50%;平安人寿分红险占个险新单则提升至四成左右;新华保险的分红险长期险首年保费从去年同期的200万元迅速提升至今年上半年的46.27亿元。
9月1日完成调整的新一轮预定利率之下,分红险更是成为市场的绝对主角。业内人士认为,分红险在低利率时代能够实现保险公司和客户的“共赢”:对保险公司而言,较低的预定利率可以有效减轻刚性负债成本;对客户而言,分红险有浮动收益,一旦未来利率回升,便可以分享到更高收益。
但从总保费结构看,由于分红险转型时间不长,目前在总保费结构中的变化还不明显。东吴证券数据显示,中国太平(00966.HK)由于转型较早、力度较大,分红险占比居同业最高(29%),其他公司普遍占比在20%以下。
不过,业内人士普遍预计,在如今行业对分红险的全力推动之下,预计分红险全年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新能源车险进入盈利区间
而在产险方面,综合成本率的优化成为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以及中国人保的共同趋势。
得益于上半年大灾的同比减少以及各家产险公司的降费增效等措施,三家上市险企的综合成本率上半年实现了同比0.8个百分点至2.6个百分点的下降,中国平安及中国人保均优化至95.2%~95.3%的水平,中国太保则为96.3%。
在产险领域值得关注的是,过去保险公司一直“喊亏”的新能源车险经营情况已有较大好转。
“公司新能源车的(上半年)保费收入增长46%,而且新能源车的承保利润也是正的,这是很不容易的数字。”中国平安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同样宣布新能源车险实现盈利的还有中国太保。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太保的新能源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05.96亿元,占车险保费比例从去年同期的14.1%上升至19.8%,服务车辆数超过536万。“总体经营情况还是比较好的,新能源车险已经进入盈利空间。”中国太保副总裁俞斌称。
不过俞斌也表示,若将新能源车险进一步分拆,则家用车综合成本相对比较理想,商用车的综合成本率还是超过了100%。“新能源车和传统燃油车在年度之间的综合成本率走势可能并不相同,下半年综合成本率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往上走的压力。”俞斌说。
在俞斌看来,新能源车险的经营是比较复杂的问题,综合成本率高有多方面原因,包括品牌和保有量、新能源车零配件的一体化压铸提高了修复难度、新能源车客群比较年轻、驾驶习惯适应性、使用性质等。
针对这些挑战,险企近年来普遍采用强化与主机厂生态合作,并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风险控制等措施来应对。
“我们对未来整个新能源车的发展趋势很有信心,也不会去设置新能源车险比重的上限。”俞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