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40家最大的保险公司近半数已进入中国。2025陆家嘴论坛释放我国金融业加大开放信号之后,又有两家保险巨头近期在华筹建独资资管公司。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批准友邦人寿、荷兰全球人寿将在上海筹建保险资管公司后,这两家全球保险巨头在华独资资管机构具体落户地也进一步明确。友邦保险资管公司注册地将放在上海浦东新区,而荷全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则选择落户上海虹口区北外滩。
“近年来很多外资保险机构加大在中国的布局,随着保险业务规模的增长,相应的保险资金运用也有专业化的管理和运作需求,因此外资保险机构也发起设立保险资管公司,可以专业化管理保险资金,并将其母公司的全球服务经验和投资能力引入中国。新的外资保险资管机构的批复,向国际投资人传递出积极正面的信号,而国际机构和全球经验的引入,也有利于中国本土保险资管市场的国际化发展,进而为促进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
外资保险资管积极布局
随着两家保险资管机构获批筹建,作为两家保险巨头本身,也向外界传达了积极的讯息。
“友邦保险资管的获批筹建是友邦人寿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投资承诺,更是中国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成果的直接体现。友邦保险坚定看好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和价值,积极把握新发展格局机遇、制度型开放机遇。”友邦保险区域首席执行官、友邦人寿董事长张晓宇在获得筹建批复后第一时间向外界表示。
与此同时,友邦人寿方面也进一步表示,友邦保险资管将建设适应中国市场,具有多行业、泛资产覆盖、灵活把握市场投资机会的保险资管产品业务体系,赋能友邦人寿资产负债匹配,也将作为友邦保险集团在中国内地投资的专家中心。
据记者了解,友邦保险资管筹建是由友邦保险集团及在华独资子公司友邦人寿共同设立;而荷兰全球人寿保险集团在沪筹建的保险资管公司则直接由境外保险母公司设立。
荷兰全球人寿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荷兰全球人寿(Aegon)已获准在中国设立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我们相信有能力为中国市场的发展作出贡献。”
事实上,荷兰全球人寿进军中国资管市场已经等待了两年,早在2023年,该集团首席执行官伊拉德(Lard Friese)就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浓厚兴趣,伊拉德彼时称中国是荷兰全球人寿的战略增长市场,集团正在密切推进设立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与现有经营主体业务范围形成有利互补,进一步完善在中国金融市场的业务布局,实现互相促进,协同发展。
天眼查信息显示,荷兰全球人寿是一家拥有近180年的国际金融服务集团,在阿姆斯特丹、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截至2022年末,总资产超过4000亿欧元。目前荷兰全球人寿在中国布局了一家保险合资企业(同方全球人寿保险)、一家资产管理合资企业(兴证全球基金)以及一家私募基金公司(荷全私募基金)。
“由境外保险集团直接设立,未来该资管公司将直接由集团管理,一方面有利于集团对其直接高效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外资对于中国保险资管市场的重视。”7月6日,上海一家保险资管机构负责人屈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截至目前,国内已正式成立并运营的保险资管机构共有34家,新增2家外资独资机构筹建完成后,将达36家。在中外资的数量比例上为9:1,另外两家外资独资保险资管分别为德国安联集团旗下的安联资管以及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旗下的保德信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不过这两家外商独资保险资管设立在北京,在友邦保险资管、荷全保险资管注册地设在上海后,形成了外资布局平衡的局面。
资管扩容与竞合关系
在外资保险资管机构加速扩容之际,国内多家头部保险资管公司相继披露一季度业绩。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国寿资产发布一季度信息披露报告,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18亿元,同比增长27.32%;净利润9.46亿元,同比增长27.36%。另外如泰康资产、太保资产、人保资产已相继发布一季度业绩,分别实现营收14.71亿元、5.53亿元、4.3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06%、8.86%、12.14%;净利润分别为6.12亿元、2.15亿元、1.9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89%、20.11%、26.80%。
作为外资资管代表的安联资管一季度实现营收0.67亿元,同比增长36.73%;净利润0.04亿元,实现扭亏。
对于新的资管机构即将入场给行业带来的影响,有业内资深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一方面外资保险资管在科技金融、跨境配置等领域的成熟经验,可能挤压本土高端市场份额,而结构化产品开发能力更会倒逼本土机构加速产品迭代;另一方面,也带来合作互补与监管协同机遇,本土机构可借力提升全球化配置能力,行业亦将在“市场化+国际化”驱动下更趋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保险资管机构的扩容也意味着保险资管发行或迎来高潮。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8日,2025年市场累计登记保险资管产品达330只。其中一季度登记量为156只,和2024年一季度的75只相比,增幅超过100%。从产品业绩表现来看,在剔除今年新发产品后,全市场1371只披露最新业绩的保险资管产品中,正收益产品数量达1236只,占比超90%。
“保险资金运用的规模不断增长,尤其是在保险资金长期入市的趋势下,相关的产品发行也在提速;另一方面去年以来良好的保险资金投资业绩表现,也使得保险资管公司分享到部分超额的业绩管理费收入。”周瑾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中外机构将同台竞技我国资管市场高达数十万亿元的规模。
“在竞争激烈的大资管时代,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虽然凭借其长期资金运用优势、丰富的固收投资经验以及稳健的投资风格而立足市场,但同时也面临着产品策略单一资金来源渠道有限,以及权益投资经验不足等挑战。”上海一家保险资管投资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在该负责人看来,保险资产管理的主要资金仍主要来源于系统内关联方的保险资金。这种资金的特点是体量大、久期长且来源稳定,从而塑造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长久期资产配置方面的专业能力和稳健风格。然而与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等相比,保险资产管理的资金来源相对单一,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随着保险行业的成熟和系统内保险资金增速的放缓,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需要积极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并在拓展第三方业务中寻求持续的增量空间。
“保险资产管理在固收投资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管理能力,他们不仅应发挥在长久期资产配置及大类资产选择上的优势,吸引更多B端长期资金,还需应对利率下行环境中的再投资风险和资产负债久期匹配挑战。近年来开放了产品代销渠道,使得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通过商业银行、证券等渠道进行销售,并面向B端和符合条件的C端客户,但与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相比,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C端业务的拓展上仍需进一步努力。”该负责人称。
这也意味着中外保险资管在我国大资管市场上有无限的“掘金”空间。